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將人類社會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次浪潮為農業化;第二次為工業化;第三次是信息化。托夫勒認為,信息化革命是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第三次浪潮,預示著人類文明史將步入一個嶄新階段。吳軍在《浪潮之巔》中說:“人在一生中趕上一次浪潮就已足夠幸運,而最幸運的,莫過于趕上一波大潮。”
進入21世紀以來,以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網絡技術正可謂此次信息技術革命中的一波大潮。作為傳播學核心期刊,在第一時間,對于信息技術、數字技術在出版傳播領域的創新與應用,進行較為深入的觀察、剖析與解讀,是職責所在。我們欣喜地看到,2010年改版后的《出版廣角》,非常努力地做到了這一點,拿出大量的篇幅安排給數字出版;在選題策劃上,精心謀篇;在作者的選擇上,仔細甄選;在內容質量上,精益求精,從而誕生了諸如“反思大平臺”等有思考、有深度的文章群。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能感受到雜志運營過程的抉擇困境:一是在學術期刊全面企業化運營的背景下,如何做到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并存。關于這個問題,我想,一本期刊,最重要的還是內容與思想,“氣大者聲更宏,志高者音必遠”,作為一本有影響力的期刊,在任何情況下,對于內容品質的堅守都是實現經濟效益的前提與保障。二是如何做到學術性、理論性與新銳性、實務性的兼顧,是應側重于學術研究還是產業觀察。以目前國內出版業狀況發展來看,在新興數字出版領域,業界進步已遠遠超出學界的關注范圍。業界人士的文章,在觀察的銳度、理論的創新性上,不乏真知灼見,對學術界亦是有益的幫助。只是,業界人士的文章,在表述形式上,做得不夠規范,在一個新興領域中,思想洞見往往比學術規范更具價值。以互聯網發展十余年歷程來看,所誕生的最重要理論莫過于“長尾理論”,其描述與驗證亦不屬于規范學術。一本期刊,無論是做給業界還是做給學界,其內容價值的含量永遠大于其外在形式,希望廣角在文章的選擇中,繼續堅守既有特色,不必舍本逐末。但在這個過程中,加強索引、注釋與相關知識鏈接,做到更加嚴謹與規范,確實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