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讀者需求更進一步,是用愛與熱情激發為市場擴容,科技與文化結合,藝術與文化結合,在已有資源基礎上考慮提升人民的閱讀享受,進一步創造讀者價值,這將為低迷的出版氣氛帶來信心和希望。
出版業正經受著從業者信心的挑戰,在這樣一個歷史的關口,我以2013BIBF為切入點認真思考了這個問題。
從根本上,信心的短缺并非源于市場,而是源于自身。出版業今天所面臨產業轉型及激烈競爭的程度,與其他行業相比并不算什么。而持續散發出的恐慌,90%源于從業者的自我否定。
以我個人來說,2013年1~8月購書約50本,花費近2000元,這個量是過去兩年的總和。而且我看到好書會愛不釋手,直至擁有。這個宇宙個案表明:人類的閱讀永不止步。
數字出版又如何?內容的制造者還是出版人,或者是泛出版人,互聯網與出版的融合將賦予我們新的身份。真正挑戰是——如何做出讓讀者尖叫的產品。
為什么品種少了?那是因為投放過多。閱讀市場有個看不見的總容量,超出的產品注定被退貨,況且相當一部分產品內容嚴重同質。
為什么退貨多了?那是因為貨架不夠。一方面是既有的店鋪,另一方面是暴漲的品種,很多“準暢銷書”失去了露面的機會。
為什么銷量低了?那是因為人民的閱讀取向變了。微博、微信,互聯網不斷將免費分享推向高潮,更關鍵的是這些免費閱讀占用了讀者原本讀書的時間。
為什么利潤小了?那是因為盈利模式變了。“以規模取勝”已經遠去,“以精品取勝”已然來臨,不愿意承認、不愿意調整能行嗎?
結論已經很明顯,出版業面臨的挑戰不是數字化,而是思維與創新的相對枯竭以及如何重燃激情?
不久前看到一篇文章,講基礎性研發與應用性研發的關系,基礎研發不斷加大投入,但很多課題研發成功后并未產業化,人們開始思考其意義在哪里?結論是,技術研發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人民的生活質量,否則沒有意義。
反觀出版,突破性出版工程非常罕見,超級暢銷作品可遇不可求,對于非“金黎組合”的大量市場化圖書出版從業者,如何考慮提升人民的生活質量?在2013BIBF上,我找到了答案——出版,要向讀者的需求更進一步。
《遇見世界最美的村落,然后住下來》就具備這個特點。前幾年出版的《世界上最美的100個風情小鎮》《一生必去的100個地方》《中國最美古村落》等銷量一度火暴,而《遇見世界最美的村落,然后住下來》,“住下來”的這一動作,則向讀者需求更進了一步——不僅關注讀者的欣賞,更關注讀者的體驗。據我所知,很多讀者會選擇到鼓浪嶼、烏鎮、三亞、桂林去住上一段時間,切身體會那種閱讀中似曾相識的美。
在2013BIBF上看到第二本具有此類特點的產品是《歐洲,緩慢行走》。中國人在世界上到處搶購奢侈品的新聞屢見不鮮,種種數據顯示,國人旅游外出已成常態,但是“上車睡覺、下車拍照、拍完走人”的習慣仍未改變,《歐洲,緩慢行走》在此基礎上,向讀者需求更近了一步——不僅關注讀者的歐洲旅游,更關注讀者旅行中如何獲得體驗。該書建議讀者以204km/h的速度緩慢行走,品味歐洲的歷史、人文、遺跡、氣息。少就是多,真正理解一處,勝過狂逛十個景點。
在2013BIBF上看到第三本具有此類特點的產品是《中國茶葉,鑒賞·購買·沖泡》。關于茶葉的書不勝枚舉,多集中在茶葉的鑒別、儲藏、購買上,《中國茶葉,鑒賞·購買·沖泡》則向讀者需求更近了一步——不僅關注讀者的茶葉選購,更關注讀者的泡茶體驗。不得不說,沖泡茶葉成為談生意、會友、休閑的一大主要消費,該書增加沖泡方法與文化的解說,使得整個茶葉的消費形成閉環,對讀者價值最大化。
在2013BIBF上看到具有“向讀者的需求更進一步”部分特質的圖書還有《美得令人窒息的唐詩》《珠寶專賣店設計》。前者和《于丹:重溫最美古詩詞》如出一轍,在浩如煙海的古詩詞中選取最美的幾首,奉獻給讀者,確實向讀者的需求更進了一步。后者則準確地把握住了珠寶專賣店這個高端消費群體,從大設計中為其量身定制獨特的設計理念和方法,聰明的出版人知道目標讀者對價格不敏感,可以翻翻地往上定價。
滿足讀者需求,經營的是一個既定市場,出版人已經完成探底。而向讀者需求更進一步,是用愛與熱情激發為市場擴容,科技與文化結合,藝術與文化結合,在已有資源基礎上考慮提升人民的閱讀享受、進一步創造讀者價值,這將為低迷的出版氣氛帶來信心和希望。
(作者系印刷工業出版社副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