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圖書出版各類問題的產生和解決方法,都與孩子培養極為相似,解開心扉“金鑰匙”只有一把——溝通。溝通增進理解、溝通化解矛盾、溝通降低內耗、溝通提高效率。讓我們圖書在編輯的細心呵護下“茁壯成長”吧。
圖書出版就像培養孩子。父母都有“望子成龍”的愿望,希望孩子身心健康、學習進步、早日成才。作者和編輯作為圖書的父母也同樣有此期盼。圖書與孩子一樣,既有先天因素,也要后天努力。十指長短有不同,解決方法需對癥。
“先天不足”的孩子
先天不足的孩子一般體質比較差,容易患病,父母要格外關注。書稿的“先天不足”主要是指編輯在書稿加工中的問題殘留到發稿以后的情況,原因有主觀的、有客觀的、有技術層面的、也有溝通環節的,作者和編輯在后續就會大費周折。
第一,可以理解的難處。在正常情況下,編輯加工書稿過程中,必須將書稿中有疑問部分及時與作者溝通,待問題全部解決后才發稿。在出書周期比較緊,書稿加工的時間比較短,編輯與作者分處兩地等不利因素下,發生“先天不足”的幾率較大。這類“先天不足”的情況一般作者對作者樣的修改量很大,通常是成段落的增減;或者編輯在加工書稿時已與作者進行了溝通,而作者拿到作者樣后,希望把作品打造得更加完美,進行大量的修改。這就會帶來以下兩個問題: 一是,延誤出書周期。由于作者對作者樣改動量過大,勢必造成作者樣處理時間過長,從而延誤出書周期。如果再遇到作者出國、出差、休假等特殊原因,延誤的時間會更長。二是,增加出書成本。出版社為縮短制作周期,通常的做法是作者在處理作者樣的同時,另一份(初校樣)同時在校對環節運轉。如果作者樣修改量過大,將直接影響初校環節的實際功效。個別編輯在遇緊急書稿時,為搶時間,會安排生產環節:不等作者樣返回,直接把編輯處理過(沒有與作者樣合并)的初校樣進入二、三校環節,想利用校對環節看二、三校時間等作者樣的返回,再合并處理。這種做法的結果是事倍功半,非但不能節省時間,反而讓前面已完成的任務量重新返工,導致增加校次,增加差錯率,增加制作成本。
第二,“容易忽視”的細節。齊、清、定是圖書出版流程中對書稿的基本技術要求。編輯和作者常把齊、清、定的注意力放在書稿內容的學術性、邏輯性、完整性上,無意中就會忽視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內容。一是,圖片的質量。圖的功效是用語言難以替代的,能增強內容的說服力、實戰型、真實感。編輯在加工書稿時往往只關注圖文內容的搭配,卻容易忽略圖片的質量問題。從網上隨便下載一張圖,在屏幕上看起來不錯,但它印刷以后可能是既粗糙又偏色的,因為屏幕的分辨率低,圖的缺陷在屏幕上不容易被覺察。印刷對圖片的基本要求體現在文件格式、色彩模式、位深度、分辨率四個方面。更進一步的要求是顏色、層次感和畫質。二是,量體裁衣。為贏得讀者的青睞,圖書被打造成裝幀精美、工藝考究、選材精良經典之作,同時換來的是高額成本的投入,而實際收益并不一定隨之增加,不妨換個思路。我們每個人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我們在購物時,同類商品,選賤不選貴;同等價位,選最大不選小、最多不選少,總之選物超所值商品,讀者選書也如是。如何給圖書量體裁衣,迎合讀者的心態,給大家四句順口溜:選材要適中,規格選普通,留白也錢賺,備貨不輕松。選材要適中是指根據圖書的實際用途,選擇適當的裝幀形式、印裝工藝、用紙用料;規格選普通是指選擇普通規格的正文開本、普通規格的紙張材質;留白也錢賺是指在版式設計時,適當留白湊成整印張(0.5印張、0.25印張、0.75印張均可),可增加圖書整體美感,關鍵是降低成本;備貨不輕松是指圖書備貨是編輯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包括備貨數量和備貨時點。
“松心”的家長
發稿后書稿在生產環節運轉,為什么有的書稿能夠按規定日期出書,而有的則不行呢?答案是多關心、多溝通,雙方配合最重要。在工作中常常聽到這么一種聲音:稿子我都發了,怎么每個環節都要我去操心。持有這種觀點的編輯多數也有自己的難處。比如,手中需加工的書稿多、出差等難以脫身的工作,但這不能作為不關心自己書稿進度的理由。孩子的成長不能光靠學校和社會,家長要承擔主要責任。孩子送到學校上學,學校只是教學機構,家長絕不能以工作忙、自身知識基礎差無法輔導等理由,把孩子往學校一放,對學習不聞不問,做個“松心”的家長。家長們應該都知道,再負責的老師也不可能對每個孩子都投入全部精力,也比不上家長對自己孩子的關切度。書稿在發稿后,交給排、校、印、裝環節,就進入專門且專業的生產制作機構。每個生產環節和環節內部各道工序就是標準的“生產流水線”,對每本書稿處理都非常認真負責,不會有特殊照顧的現象。只有在編輯某本書對做出特別說明,各環節才會格外注意。為保證整個流水線的暢通,對流水線上的問題書稿,相關環節會先挑出來,由專人找相關人員解決,處理后再放回“生產線”重新排隊制作。在生產淡季,問題能得到及時處理,但在生產旺季,問題書稿也會集中發生,書稿很難按計劃日期出版。
“知子莫如父”書稿中的問題編輯最清楚,就需要適時留意書稿進度。從哪方面關注呢?給編輯提點建議:一是,發稿避開高峰期,緊前別緊后。在發稿高峰期之前3至5日將自己的書稿發到生產環節,可避開錄入、排版、校對的“大堵車”。二是,根據自身書稿復雜程度,關注發排送校進度。例如:曲譜(五線譜)多、公式多、生僻字(造字)多、圖片(彩色圖、灰度圖)調色都會影響排版速度、影響送校對時間。三是,關注作者樣返回情況。編輯需密切與作者溝通,加快作者樣速度,避免作者對作者樣大刪大改,盡量杜絕在二、三校樣上改動過大。四是,在二、三校后要及時與生產環節溝通,檢查書稿附件齊全情況(封面、書號、CIP、捆綁的子載體、備貨數量、其他簽批手續等),保證順利發印。五是,對特殊需求提前做準備。如特種用紙、專用防偽標、書刊的非常規“零件”等要提前找好相關廠家,準備好相關手續和材料。
“包辦”的父母
粗心的家長不能做,包辦的父母更不能做。如今,圖書出版中另一類現象“包辦”也需要引起注意。這類現象多發生在重大選題、著名作者、作者挑剔、學術性強的選題等的書稿上,由于編輯非常重視,就會親自下廠“盯”印刷、“盯”裝訂、親自去紙庫選紙,甚至把排版、校對的活兒都自己承擔起來。當然,負責是對的,但做法值得商榷。父母對孩子的關心、負責絕不能轉變成“包辦”,替孩子整理書包、替孩子寫作文、替孩子寫作業。對書稿的“包辦”讓各環節無所適從,編輯每個環節都要求親自過目,復核要求才能往下運轉,造成生產進度停滯不前。其實,編輯把主要精力放在選題、組稿、書稿加工、市場推廣,抽出點時間過問一下書稿進度,解決應急的問題就夠用了,多者也無益。
圖書的出版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各環節之間各負其責、發揮專長、通力合作。要讓裝幀設計人員把藝術感、實用性強的書籍設計出來,讓版式設計把最適合讀者閱讀習慣、最大限度降低閱讀疲勞度的書籍設計出來,讓繪圖人員繪出清晰、光滑的線條;讓排版人員采用最適合、高快捷的排版軟件;讓校對員施展“校異同”“校是非”的高超技藝;讓印制人員掌控合理的印裝工藝、把握合適的印裝工價;讓材料人員選取高質量無色差的紙張;讓質檢人員提早發現質量隱患把損失降到最小。當然,這個團隊的靈魂人物、核心角色就是編輯?!鞍k”不能培養一個完美的孩子,“包辦”也不能出版一本精品的圖書。
縱觀圖書出版各類問題的產生和解決方法,都與孩子培養極為相似,解開心扉“金鑰匙”只有一把——溝通。溝通增進理解、溝通化解矛盾、溝通降低內耗、溝通提高效率。讓我們圖書在編輯的細心呵護下“茁壯成長”吧。
(作者單位: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