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云出版為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突破瓶頸、走向可持續發展之道指明了方向。我們可以在重構產業鏈主體間交易規則的基礎上,完善讀者權利保護規則,綜合運用技術、服務、法律的手段建立高效的版權實施和保障體系,分類設置科學的網絡出版審查制度,構筑和完善云出版的法律保障體系,為我國數字出版業的發展提供法律支撐。
[關鍵詞]云出版;數字出版產業;法律策略
[作者簡介]陳琛,廣西財經學院法學院。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云計算背景下數字出版產業法律保障機制研究——以交易規則的構建為基礎”(13YJC82006);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項目“信息時代著作權權利制度之演進”(SK13LX338)。
數字出版取代傳統出版是世界出版業自我發展的必然選擇,大力發展數字出版產業是我國向新聞出版強國邁進的重要戰略任務。云出版為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突破瓶頸、打通產業鏈、走向可持續發展之道指明了方向。云出版雖然代表著數字出版業的未來,但目前還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制度構建是產業發展的鋪路石,在云出版亟待解決的諸多問題中,法律規則的配套與完善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一、云出版的含義及優勢
雖然目前學界還沒有關于云出版的統一定義,但可以明確的是,云出版是云計算服務應用于出版領域的結果。“云計算的核心思想是將大量計算資源用網絡連接的方式進行統一管理和調度,構成一個計算資源池,向用戶提供按需服務?!痹谠瞥霭嬷校脩魺o須自行購買并不斷升級昂貴的計算機軟硬件配置,便能享受海量的應用處理和共享能力。狹義的云出版是指通過網絡以按需、易擴展(即云計算)的方式向產業鏈主體提供的電子出版物(從投稿、編輯、出版、銷售到閱讀整個流程)一站式的出版發行服務。廣義的云出版則包含上述流程中僅一個或幾個環節運用了云計算服務的情形。目前,實踐中的云出版基本上都是廣義上的云出版。云出版與傳統數字出版(指普通網絡出版)的主要區別在于:它將數字出版的整套流程(或其中部分環節)從產業鏈各主體的私有平臺轉移到統一的公共云平臺上來完成。
統一的公共云平臺不但可以降低產業鏈主體各自構建、運行和維護數字出版相關計算機系統與數據庫的成本,改變現在數字出版企業被技術綁架的局面,而且突破了互聯網終端的相對隔離性,是數字作品出版發行方式的一場革命。傳統數字出版中,出版商無法控制和掌握作品銷售情況、盜版嚴重、消費者付費意愿不強烈等一系列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導致整個產業鏈不暢通,盈利一直成為困擾數字出版發展的問題。云出版為解決這一系列的問題提供了一個整體方案。比如,公共云平臺透明的計量和結算系統可以讓出版商隨時監控出版物的實際發行量,并掌握準確的銷售數據,突破渠道商自有平臺的信息封鎖,從而獲取足額收入,并能及時了解社會讀者的需求,避免重復創作;云平臺優越的共享與同步功能一方面能為讀者提供更優越的正版閱讀和服務體驗(消費者能在各種閱讀終端設備間自由轉換,實現跨平臺無障礙閱讀,并可隨時隨地分享閱讀體會),另一方面又會增加盜版成本(如保存在云端的產品更難復制、“云同步”有利于數字保護技術監控信息的反饋),進而推動整個付費閱讀產業鏈的形成。
二、云出版的商業模式及面臨的主要法律問題
法律調整主體間的利益關系,云出版面臨的法律問題與其商業模式密切相關。目前我國云出版的商業實踐仍在摸索中,商業模式也不止一種,哪一種更加適應未來市場的需求還有待時間的檢驗。但是不管哪種商業模式,都可以在圖1所示的作品流通基本結構的基礎上調整、演化而來。
圖1中空心箭頭代表作品在產業鏈主體間的流向。當然這整個過程都是在云(數字出版云)上完成,各主體分別使用自己與出版云特有的通信界面進行操作,來獲取、傳遞、管理、消費云上的作品資源。數字出版云則由專門的云計算服務商(或稱云出版服務商,包括技術及基礎設施服務商、云出版服務平臺運營商等)提供。云計算服務商(產業鏈間接主體)不直接參與作品的流通,只是分別為產業鏈直接主體提供云計算服務。實踐中,主體會根據市場和自身的狀況對上述作品流通結構進行調整,進而形成不同的商業模式。比如,有些冠名“云閱讀”的商業模式僅實現了電子書銷售及消費環節的云服務,其他環節仍然在使用傳統計算技術。而在產業鏈主體的角色定位上,也存在融合現象。比如一些大型渠道商(如美國亞馬遜)為節約成本,會繞過出版商直接和作者達成交易,并為作者提供自主出版服務。
綜合實踐中的各種商業模式,云出版主要面臨以下新的法律問題:
其一,產業鏈主體間交易關系的法律屬性發生了重要變化。比如,出版商將擺脫過去被動的角色,直接控制作品的商業模式和經營:它能直接給渠道商電子書店里的作品定價,并隨時將其從渠道商的電子書架上撤下或者使之重新上架。這與以往出版商一旦將作品提供給銷售商便失去對這批作品的控制完全不同。渠道商和消費者之間也不再是一種一次性的買賣關系,作品無需下載到消費者的終端設備就能使用,渠道商則需要持續地為消費者提供信息同步和分享等服務。作者在整個產業鏈中的地位也發生變化,它可以繞過出版商直接和渠道商發生法律關系。
其二,版權規則仍待完善。盜版風險或將降低,但仍是影響產業發展的重大問題,著作權實施和保護規則亟須完善。
其三,消費者權利問題更加突出和尖銳。之前的出版模式下讀者對其購買的實體書或通過存儲設備所有權占有的作品復制件幾乎享有絕對的支配權,這種權利在云出版模式下受到了挑戰。比如亞馬遜曾以自我糾錯為理由,遠程刪除其已經銷售給消費者的某部盜版作品的復制件,引發軒然大波。此外,讀者對作品的點擊、瀏覽、購買、閱讀、評注等一舉一動都會被記錄下來,消費者的閱讀隱私受到威脅。因此,消費者對云端作品的權利以及閱讀隱私的保護問題凸顯出來。
其四,產業鏈新增(間接)主體的法律地位和權利義務尚待明確。比如云出版服務平臺運營商也將成為出版產業一個重要的環節,產業鏈上這一類非直接主體的增加將使法律關系更加復雜。
三、云出版架構下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法律策略
針對云出版面臨的新的法律問題,我們可以從圖2所示的幾個方面著手,構筑和完善云出版的法律保障體系,以促進和保障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的發展。圖2中“基本交易規則的構建”旨在根據交易關系的變化建立新的市場公平交易規則,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一個是設置強制性的產品和服務標準,以統一基本規則,創造通用、兼容的端口,打破行業分割。另一個是合同規則的重新設計,以適用云出版產業鏈主體間利益關系的變動?!敖灰淄夥娠L險的防范”則針對產業鏈主體間合同關系所不能完全消化的法律風險提出防范策略。產業鏈主體的絕對權益(如版權、隱私權、信息安全等)遭受侵害的風險屬于消極風險,主要通過加強技術保護措施及完善相關權利制度來實現。產業鏈主體為其行為(如出版、發行違法出版物)承擔法律責任的風險屬于積極風險,主要通過科學的出版物審查制度和完善的責任制度來防范。其中如下幾個難點問題的突破是我們制定策略的重點:
1. 重構產業鏈間的合同規則
在云出版模式下,會增加一類“基礎服務”關系,即云出版服務商與用戶(直接產業鏈主體)之間的云出版服務關系,性質上屬于信息服務合同。相關規則的構建可以參照技術服務合同,同時也要體現云計算服務的通用規則。此外,出版商與渠道商的作品流通關系不再是傳統出版模式下普通商品買賣關系或普通網絡出版模式下的著作權許可關系,而更像一種間接代理關系,可參考相關合同調整其交易規則。渠道商和消費者之間也不再是一次性的買賣關系,而是持續性的信息服務關系,可參考服務合同調整相應交易規則。
2. 完善讀者權利保護規則
一方面,讀者隱私權保護規則亟須完善,這些規則至少應包括對閱讀隱私權利客體、權利范圍的界定,以及相關的侵權責任制度。另一方面,消費者對其購買的保存在云端或者下載到自有終端設備的作品復制件到底享有什么性質的權利,是法律必須要回答的問題。我們應肯定消費者對于下載到自有終端設備的作品復制件享有(除公開傳播外)絕對支配權,這是源于對終端設備的所有權或占有權,不應受技術非法限制。而消費者對云端作品復制件的權利,則類似對銀行存款的權利,雖然支配性很強,但本質仍是債權。
3. 建立高效的版權實施和保障體系
除部分權利內容設置不合理外,版權問題主要是執行問題。應綜合運用技術、制度、服務多種手段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版權實施和保障體系。如以制度為保障,加快集體權利組織、集體管理組織,以及商業性版權服務機構的建設,提升版權服務體系;加強技術保護措施及其法律保護,運用科技手段加大盜版查處力度;版權實施制度也應進一步完善,如建立和推廣便捷、安全的作品和權利登記制度,建立高效、便捷的版權許可制度,從而降低版權的交易成本,促進版權的實施,這樣才能營造良好的版權環境,更有效的打擊盜版。
4. 科學設置網絡出版管理制度
出版物審查制度對防范出版產業的積極風險具有重要作用,但過嚴的審查制度會對言論自由產生負面影響,不利于出版產業的長遠發展。新近公布的《網絡出版服務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似乎是想讓渠道商完全代替出版商的角色,對自主出版物實行內容三審責任制度。然而,傳統的內容三審責任制需要進行調整,才能應對自媒體時代井噴的自主出版活動,而不阻礙其發展。我們可以根據審查目的、出版物的類別和傳播方式的差異等實施有區別的數字出版審查制度,以降低審查成本,提高審查效率。
[1]黃倩. 云計算對數字出版模式的影響[J]. 中國出版, 2012(13).
[2]彭紹明. “云”出版:數字出版發展的整體方案[J]. 出版發行研究, 2012(2).
[3]李娟. 論云出版的內涵及其運營保障[J]. 中國傳媒科技, 2012(4).
[4]韓纓. 云計算環境下網絡版權保護問題和應對策略[J]. 中國出版, 2012(10).
[5]張曉琳,尤建忠. 云計算在出版業的應用暢想[J]. 出版廣角, 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