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報告“開展全民閱讀活動”要求的重要一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將在鞏固與發展全民閱讀八年成果的基礎之上,一手抓建立健全全民閱讀長效機制,一手抓深入推動各種形式的群眾閱讀活動,將全民閱讀鑄造為服務大眾、惠及后代的文化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最新的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2012年我國18~70周歲國民圖書閱讀率為54.9%,比2011年上升了1.0個百分點,數字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40.3%,比2011年上升了1.7個百分點,受報紙閱讀率下降等影響,各媒介綜合閱讀率為76.3%,比2011年下降了1.3個百分點。目前,全國已經有超過30個城市相繼設立了定期舉辦、持續發展、面向大眾的讀書節,北京、上海、深圳、東莞、青島、蘇州、寧波等一些經濟水平較發達的城市,閱讀活動更是開展得有聲有色。從數據上看,我國全民閱讀推廣穩步向前發展,但是否表明我國已經進入閱讀大國了呢?
全民閱讀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許多國家都把全民閱讀作為軟實力建設的重要措施,通過國家行為加以推動。我國政府也不例外,已經將促進閱讀納入文化發展工作的重要內容。但全民閱讀真正實現“全民”的道路依然很漫長,公共文化建設、閱讀環境構建、閱讀活動的長效機制、公民的閱讀意識提高等問題,依舊是全民閱讀推廣的攔路虎,實現這個愿望不單單要出版社付出努力,甚至需要其他行業、其他產業的協助、聯動,否則推動全民閱讀的則容易成為噱頭、空談,患上“疲軟”之癥。本期專題一起探討全民閱讀背后可能存在的問題,使其在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趨利避害,將其積極意義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