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文化失敗主義和虛無主義導致現當代文化自信的缺失,而文化輸出中意識形態意圖更使版權輸出舉步維艱。當務之急應加強文化創新,恢復文化自信,使版權貿易回歸商業行為屬性。
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往往帶動文化的擴張,版權輸出是文化輸出的重要渠道。隨著中國“走出去”戰略確立實施,中國版權輸出不斷取得突破,然而效果影響與海外版權引進不可同日而語,并且出現我國不斷縮小版權貿易引進輸出比,但圖書版權貿易逆差額卻呈現不斷擴大之勢的尷尬境況。而版權輸出背后的文化沖突往往在探究原因中被忽視。中國近現代文化失敗主義和虛無主義導致現當代文化自信的缺失,而文化輸出中的意識形態更使版權輸出舉步維艱。當務之急應加強文化創新,恢復文化自信,使版權貿易回歸商業行為屬性,遵循市場價值規律,通過實施多種針對海外圖書市場的有效措施,提升版權輸出的質量和影響力。
我國圖書版權貿易快速增長但問題堪憂
國家綜合實力提高往往帶動文化的擴張,特別隨著全球一體化趨勢愈演愈烈,國際經貿往來和多元文化交匯融合及科技交流空前繁榮,這些都促使國家在主觀和客觀上采取文化輸出的戰略來提高國家軟實力,爭奪國際環境的話語權和主導權。經過快速經濟發展而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也明確提出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戰略目標,鼓勵中國文化“走出去”。[1]
中國圖書出版業首當其沖全面進軍海外市場,版權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尤其版權輸出和實物出口不斷取得突破,已成為中國文化輸出和傳播的重要渠道和領域。
圖書版權貿易是版權貿易中最重要和常見的一種形式,其中“版權輸出”與“版權引進”相對應,共同構成了圖書版權貿易。我國開展圖書版權貿易較晚,但發展迅猛。據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共引進版權16639種,輸出版權7783種,增長36.8%;版權輸出品種與引進品種比例為1∶2.1。[2]而最新公布的數據則表明,2012年我國共輸出版權9365種(其中出版物版權7831種),較2011年增加1582種,版權引進品種與輸出品種比例已降至1.9∶1;2012年全國累計出口圖書、報紙、期刊、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和數字出版物2087.9萬冊(份、盒、張),同比增長34.1%;金額9474.1萬美元,增加2077.5萬美元,增長28.1%。[3]
一直以來,我國在圖書版權貿易長期逆差,雖然近些年通過制定實施各項鼓勵扶持圖書輸出政策,我國在圖書版權輸出數量和品種上增長很快,版權貿易進出口比例不斷縮小,但圖書版權引進貿易額增幅快于圖書版權輸出貿易額的增幅,圖書版權貿易逆差額仍呈現不斷擴大趨勢。“十一五末”,我國圖書版權貿易逆差額從2001年的-1454.55萬美元擴大為2010年的-6169.90萬美元,擴大了4.2倍。而且圖書版權貿易區域結構呈明顯失衡狀態。圖書版權貿易引進主要向以英語為主的歐美地區引進,而圖書版權貿易輸出主要局限于東南一帶的華文圈內,在西方主流文化市場的國際競爭力明顯不足。[4]同時版權輸出“含金量”不高,圖書版權輸出的內容和題材仍顯單一,基本上還是以傳統文化為主,集中輸出至受中國文化影響較大的國家和地區,反映中國當代社會經濟、歷史文化等現實生活的圖書難以受到各國讀者尤其是西方歐美讀者的青睞。這與我國版權引進的題材豐富化、暢銷化形成了鮮明對比,如今我國引進海外圖書幾乎涉及了科技教育、文化生活、社科經濟等多個領域,經常占據國內暢銷書排名榜前列,迅速成為大眾讀物,為主流社會所追捧。[5]
我國圖書版權輸出和版權引進的強烈反差反映了當前中國文化輸出與我國大國形象互不匹配的尷尬處境,經濟的騰飛難以掩蓋我國文化輸出的弱勢地位,綜合國力的提高也并未加重我國在世界范圍內文化話語權。相對引進版圖書的大眾化、暢銷化,我國版權輸出實際上只是面向了西方社會的小眾市場而且波瀾不驚,而我們要宣揚的、想表達的題材內容則是難以通過正常版權貿易進行輸出。我國圖書版權貿易存在的問題并不僅僅囿于出版管理體制、出版企業實力和國際市場經驗等因素制約,更應看到版權貿易背后深刻的文化沖突,有必要從更深刻的文化層面探究原因,并對我國文化輸出戰略進行反思和必要調整。圖書版權貿易不僅是促進國家知識經濟發展,增加文化財富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進行文化交流和傳播的重要渠道,直接關系到民族文化的弘揚和國家精神文明建設乃至國家軟實力的提升。圖書版權貿易失衡往往還會涉及國家文化安全,而國家文化安全涉及民族精神、文化認同、世界觀與價值觀、語言的純潔性、文物保護等,與出版關系密切。[6]
我國圖書版權貿易背后的文化沖突
圖書版權貿易的興盛往往反映了國家綜合國力和科技文化的強盛,圖書版權輸出作為文化直接輸出的重要一環,特別在全球化背景下成為國家間的文化競爭和政治意識形態的角逐。文化本無優劣高低,但現實中確有強弱之分。自近現代以來,西方歐美國家率先完成了工業技術革命,并在建立完善社會制度和商品經濟秩序中逐漸形成了個性、平等、自由、理性精神等西方思想文化,同時憑借堅船利炮和殖民化運動,歐美西方國家在國際政治舞臺長期發揮主導作用,造成了西方社會對東方世界普遍存在落后、蠻荒、異域等人文偏見,對非西方世界文化更多帶有窺探、獵奇、拯救的心態。即使當今全球性舊殖民制度業已瓦解,倡導全球文化多元成為大勢所趨,但西方國家的文化多元始終信奉西方文化是普世主流的思想,而其他文化只能是補充和點綴。后殖民時代歐美西方國家仍然力圖通過文化霸權統治著東方,在思想上征服東方世界以攫取資源,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意識形態等方面奴役的后殖民活動。薩義德以享有良好西方教育背景的“東方人身份”,深刻剖析了東西方內在的本質的文化沖突原因。他在《東方主義》著作中深刻系統地歸納了西方世界認知東方世界的理論方法的產生和影響,不僅對西方世界權力話語進行了分析批判,更深刻探究了東方民族自身也會接受西方歪曲解讀的原因。薩義德認為,東方學作為學術研究的一門學科,是西方“關于東方和東方人的各種教條和學說”,歸根結底是一種權力話語,它通過對東方和東方人進行整體化、類型化本質化和符碼化,形成關于東方的集體觀念、專業權威、話語體系等,是建立在西方優越于東方的前提下的假設和被描述的結果,是西方強加給東方的一個文化身份。因此直至今日,在西方人眼中,西方是現代文明的,東方是傳統落后的,因而東方學也就成為西方實現對東方文化霸權擴張的理論武器。[7]
盡管薩義德的東方所指的是以伊斯蘭世界為中心的東方,更多表述了伊斯蘭文明與西方文明的沖突。由于伊斯蘭世界處于兩大文明交匯之處,對西方世界在社會政治經濟方面具有諸多影響,相較而言,歷史更悠久、自省包容的中國農耕文化更具獨立性和生命力,但東方學理論視角同樣可以用來解讀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碰撞中的種種問題。尤其我國近現代以來中國文化長期掙扎在失敗主義和虛無主義深淵,加上后現代主義思潮對于中國社會的雙重影響,嚴重損害了民族文化創新和民族自信,文化亂象嚴重,文化失敗主義的情緒蔓延,缺乏文化自信。同時明清以來閉關鎖國政策和中國近代百年半殖民地屈辱史,迫使中國知識分子沒有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正確揚棄,而是打斷中國文化本身自省更生發展階段,幾番全面否定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了文化理論斷層,在實踐中往往采取要么對西方文化仰視頂禮膜拜,要么俯視徹底否定的極端做法,對西方文化缺乏一個科學全面認知的態度。
中國文化是歷經多民族數千年共同生活、長期歷史積淀共同創造的文化。余秋雨先生在《何謂文化》中按照獨特性和實踐性的標準,將中國文化特性概括為三“道”,即在社會模式上,建立了“禮儀之道”;在人格模式上,建立了“君子之道”;在行為模式上,建立了“中庸之道”。余秋雨先生認為,中國文化體量大、壽命長,弊病當然很多。首先是,疏于公共空間;其次,疏于實證意識;最后,疏于法制觀念。雖然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比較有效地普及了“民生文化”“多元文化”和“生命文化”,但中國文化復蘇與進步依然被動和脆弱,隱憂不斷。[8]
學者們也提出了在堅持全球化中東方大文化創新的理念,認為只要將中國傳統與世界前沿思想相溝通,中國文化身份的獲得和重建是任何人也阻攔不了的。北京大學王岳川教授則提出“發現東方與中國文化輸出”主張,認為當代中國文化不僅整體上被西方忽略,同時也為我們自己所忽略。失去本土文化的主體性, 只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根之木,而為全球化浪潮所同質化。[9]“發現東方”就是要正確揚棄中國傳統文化,重新發現經過現代化洗禮的東方,這既非懷舊,也不是要退守,而是把中國當代新問題在整個世界范圍內的新框架中重新提出,通過整體梳理中國當代文化,從而延續和發展自身傳統,賦予新的生命力。只有在全球化整合中不斷保持自己民族的根本特性,打破全球格局中不平等關系,使自身既具有開放胸襟和氣象的“拿來主義”,又堅持自我民族的文化根基和內在精神的發揚光大,從而走向文化輸出主義。[10]
中國海外版權貿易應講求謀略之道
由此可見,我國圖書版權貿易失衡的背后具有實質上更層次的文化原因,但這種深刻折射出中西方文化沖突的因素,往往在我們探究版權貿易失衡原因時候被忽略。歐美西方國家憑借著歷史造就的經濟科技文化優勢形成了強勢文化話語和文化霸權,對非西方文化具有心理優越感,以此宣揚推行西方主流政治意識形態、社會經濟制度和生活方式。而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在近代200年間缺乏文化自省和更生,致使長期以來中國文化深陷失敗主義和虛無主義情緒,喪失了中國文化創新能力和文化自信,在實踐中往往行走于全盤西化或民粹主義的極端,對自身傳統文化缺少自省和繼承,對外來西方文化缺乏一個科學全面認知的態度。這也導致圖書版權貿易中出現“引進熱”和西方熱,并形成惡性循環,加大了版權貿易的長期失衡。
版權輸出實質是國家間文化競爭和不同政治力量之間的角逐,圖書版權貿易也必然帶有意識形態色彩,因為中國政府對出版傳媒具有過多的管控,增加了版權輸出的意識形態色彩。政府太想宣傳和推廣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而沒有注意到版權貿易背后深刻的文化沖突,強行版權輸出往往收到恰恰相反的負面效果。同樣在中國出版管理體制下,國內出版傳媒往往頂著“政府喉舌”的光環,享受體制特權,生存無壓力,只需對上負責,圖書版權輸出只看數量不重質量,經常違背版權貿易市場商業規律,圖書版權的低價輸出、捆綁銷售,使得圖書版權輸出越多,而在西方圖書市場的反映越差。
筆者以為解決我國圖書版權貿易長期失衡問題應講求“謀”“略”之道。文化輸出層面應注重長遠根本,重視“謀”劃。首先正視中西文化沖突的現實,承認西方歐美國家文化話語權的強勢現狀,繼承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形成良好的文化創新能力,恢復文化自信;其次,我們應該盡快建立構筑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只有建立中華民族核心價值體系才能重塑民族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倫理。中國政府要建立形成更加公開透明的出版市場和管理制度,要以更加開放開明的心態,逐步減少對出版傳媒的干預管控,淡化圖書版權輸出的意識形態色彩,擴大中國文化在全球文化環境中的話語權。
在圖書版權輸出層面應注重短期策略。加大政府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培養版權職業經紀人和專業翻譯人才都是良策,但筆者建議應該迎合西方主流大眾閱讀興趣與愛好,借助國內外名人效應加大暢銷書和熱點圖書策劃和版權輸出。諸如李娜、劉翔的傳記、新晉加冕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著作等,其名人效應,更易為西方讀者接受接納,更有機會成為西方主流大眾的暢銷讀物。除每年海外幾大國際書展偶露崢嶸以外,我國在海外出版市場一直難有作為,其實我們實施海外出版社和銷售渠道的資本并購和運作也未嘗不可。借船出海也可事半功倍,如邀請西方名人學者策劃并寫作中國題材圖書,并借助海外出版傳媒成熟營銷渠道進行推廣,這類圖書往往因為西方讀者對作者知名度、熟悉性和文法的認可而成為圖書市場的熱點,從而提升中國圖書版權輸出的質量和影響力。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編輯出版研究中心)
參考文獻
[1]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Z]. 2011-10-18.
[2] 新華網.2011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2-07/10/c_123391822.htm,2012-07-10.
[3] 新華網.2012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3-07/10/c_124986802.htm,2013-07-10.
[4] 韓英,章軍杰.《貿易逆差區域失衡與文化安全——入世以來我國圖書版權貿易問題與反思》[J].東岳論叢,2012(9).
[5] 張建英.《淺論我國圖書版權貿易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建議》[J].中國商貿,2012(3).
[6] 金炳亮.《給文化安全加把鎖》[J].編輯學刊,2005年(1).
[7] [美]愛德華·W.薩義德.《東方學》[M].王宇根,譯.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8] 余秋雨.《何謂文化》[M].湖北:長江文藝出版社,2012.
[9] 王岳川.《大國形象與中國文化輸出》[J].花城,2007(5).
[10] 王岳川.《發現東方與中國文化輸出》[J].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