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真相,探討實質,疏浚壅塞的當代人文之河,是我們問診當代流行文化病之后,重新上路的必然選擇。
當代文化生態,伴生于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生態危機中遭遇的水污染、大氣污染等棘手問題,同質而異名。文學、閱讀、電影、電視選秀等文化活動中的短視、功利、粗俗之聲不絕于耳,類同于我們生活于其中的、充滿了各種污染的物質環境。在電子傳媒十分發達的當代語境中,星級大腕與平民百姓,都在試圖發出自己的聲音。如何聆聽、判斷、鑒別這些帶有商業化特質的多聲部聲音?是義無反顧地追隨,還是清醒地駐足反省?孫曙教授在《文字歡場與聲色天下》中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仔細咂摸本書的每一篇批評文章,讀者可以很快清楚地梳理出紛紜文壇背后的真相,也可以清晰地辨別出影視音像中的消費主義實質。挖掘真相,探討實質,疏浚壅塞的當代人文之河,是我們問診當代流行文化病之后,重新上路的必然選擇。
本書關注的是近年最熱最火最有代表性的熱點問題。如莫言與諾貝爾文學獎、余秋雨與文壇的爭端、王安憶最新的《天香》小說、中國好聲音、《金陵十三釵》、母語的失范……對熱點問題的關注,使得本書的批評頗有“急診”特色。不可否認,當前引發大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很多是由于普通民眾某種焦慮和迷惘的長期積淀。
例如諾貝爾文學獎問題,作為世界性的文學大獎,諾貝爾文學獎在中國與世界都有極大的影響力,但在莫言之前,已有100多年歷史的諾貝爾文學獎名單中尚未有一個中國籍作家,國人對諾獎的期盼、屢被排斥在外的失落,導致了中國文壇與諾貝爾文學獎之間的一種失衡狀態。失之,集體控訴;得之,萬民狂歡。于是,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中國文壇風起云涌。面對種種文壇爭議,孫曙以《莫言與諾貝爾的文字歡場》為題,層層分析,抽絲剝繭,對獲獎前后的莫言與獲獎前后的文壇進行剖析。作者通過對“莫言熱”的剖析,有針對性地對眾生顛倒的文壇進行了批評。饑餓、吃煤塊的莫言,小學輟學、參不了軍的莫言,走后門做臨時工、終獲參軍的莫言,刻苦自學、背著石頭見編輯的莫言……建立在實證、舉例與剖析的基礎上,作者通過再現莫言的成長歷程,讓讀者清醒,莫言還是那個莫言,作品還是那個作品,神化莫言沒有必要!我們應該清醒地警惕莫言所代表的新文化權力!這篇針對莫言的批評,完成于2012年11月8日,其時距離莫言獲獎還不到一個月。這樣一種及時的有針對性的應急批評,如七月天的一場暴風驟雨,能夠及時驅趕一場甚囂塵上的文壇燥熱。
閱讀本書,感受到的是一份文化人的凝重與深刻。社會多元化,文學市場化,人心功利化,原本應該是清醒劑的精神文化生產,理當擔負起清理、批判與拯救的責任了。但是,翻開書本,打開電視,走進劇場,人們時常看到文化精英主動面對市場庸俗的迎合。面對功利場中的文字歡場與聲色天下,作者追問:是什么成就了學者紅人易中天?高歌猛進的《金陵十三釵》為何連奧斯卡的提名都沒得到?韓寒緣何成了屌絲的領導者?中國好聲音的音樂精神是什么?母語需要拯救嗎?當代流行文化中這些發人深省的問題,在孫曙的這部批評著作中得到了相對集中的呈現。
本書共包含24篇,這些針對當代文學與當代流行文化的批評文章,梳理了新世紀10多年來經典的文學事件與文化事件。作者以開闊的文化視野、深沉的歷史意識、問診當代流行文化病,以一個公共知識分子的良知與仁心,對當代文壇與當代文化精神發難、詰問與批評。通讀全書,可以時時感知到評論者“自我清理”的一腔熱血與義憤,這些發自血液深處的激情文字,同樣帶有當代流行文化的大膽犀利恣肆狂放的語體特點,有層次豐富的語言質感。本書橙紅的封面,配以勇敢走出伊甸園的亞當夏娃的高大健美的裸體圖畫,暗示了這本批評著作的獨創性與重火力。與大多數亦步亦趨、隔靴搔癢的批評文章相比,這樣的批評繼承的是魯迅雜文的匕首投槍精神。《文字歡場與聲色天下》能夠武裝起我們的,是穿越迷障的銳眼和堅挺的脊梁,關注當前文化生態,關注精神衛生的讀者,應該細細品讀這部令人耳目一新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