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點睛之處還在于蔡世賢教授提出了自己獨特的審美觀點——音樂語境融族域。這一概念的提出,指引了廣西音樂創作和聲樂教學的方向。
《音樂語境融族域——傅磬聲樂作品研究》一書由廣西藝術學院蔡世賢教授主編,其中收錄了廣為傳唱的《三月三,九月九》《挑著好日子山過山》《風生水起北部灣》《山歌年年唱春光》,更收集了廣西首部壯族歌劇《壯錦》的重要唱段《重回阿媽溫暖的搖籃》等。傅磬是廣西樂壇的先鋒人物,他發表了聲樂作品400多首,出版過《木棉花紅的季節》《傅磬獲獎歌曲作品選集》,以及個人CD作品專輯《三月三 九月九》《壯族大歌》等作品集,還創作過音樂劇《桂林故事》和壯族歌劇《壯錦》。蔡世賢教授選擇傅磬作為研究題材,既體現了對老友的緬懷與追思,也是對傅磬音樂創作的整理和總結。
填補廣西聲樂作品缺少正譜的空白
在這套教材之前,很難收集到廣西籍作曲家的正譜作品集,大多是簡譜。這對于聲樂教學的規范性和教育考試的要求,以及聲樂學術界的研討都是不利的。沒有正譜,考試就不能選用此類作品演唱;沒有正譜,學術交流就不符合規范性和嚴肅性;沒有正譜,課堂上的教學活動就不夠嚴密。此書的出版填補了這一空白,自此,我們的聲樂教學可以大膽選用廣西作品,再也不用憂心鋼伴譜的困擾,真是可喜可賀!作為聲樂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員,對于蔡世賢教授之遠見,甚感欽佩。
開創歌曲作品集學術性之先河
以往的聲樂作品集往往只是簡譜或正譜,至多不過在每首歌曲的后面配上幾十字的演唱提示。近年來只有王景彬教授編寫的《西洋歌劇選段》做了大量的案頭工作,包括歌劇介紹、聲部劃分、人物心理分析、演唱要求等全面的介紹,但這是由于歌劇發生在具體特定的時間空間所界定的,也有作品的腳本可以參照。但蔡世賢教授主編的這本書卻有了新的突破:這本作品集大部分是獨立的聲樂作品,無論是獨唱、合唱還是對唱都沒有特定的人物情節。所以蔡世賢教授與他的研究團隊對作品的藝術性、時代性、民族性、創作手法幾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討。這種學術性的分析,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演唱者對聲樂作品的理解,他看到的不再是一篇只由音符和歌詞組成的孤立作品,而是從各個角度和層面進行全方位分析的作品,這使演唱者對作品有了立體的認知,對于學習中的歌者更能給予學術上的啟迪,為他們打開一扇思考歌唱的窗戶。
獨特審美觀點:音樂語境融族域
本書點睛之處還在于蔡世賢教授提出了自己獨特的審美觀點——音樂語境融族域。這一概念的提出,指引了廣西音樂創作和聲樂教學的方向。我曾經認真地與蔡世賢教授討論過關于“族域”的概念,因為在學術界首次聽到這個概念。對于這個概念的釋義,蔡教授說:“族域,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域的特征和特性,它是這個民族特有的,也是這個地域長期的歷史文化所形成的。”在傅磬聲樂作品中有很多都汲取了壯族民間音樂的特點和元素,他對八桂大地深切的熱愛也融化在他的每一個音符里,讓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喜愛這些聲樂作品并能夠世代傳唱。
本書的編撰成員結構非常具有階梯性,既有還沒邁出校門的碩士研究生,也有剛站上講臺的青年教師,更有年過不惑的碩士生導師以及知名的資深教授。他們夜以繼日地工作,研討圍繞創作題材、歌詞釋義、創作手法、創作風格、鋼琴伴奏這幾個方面來進行。而蔡世賢教授做為本書編撰之主導者,更是殫精竭慮,事必躬親,至此,《音樂語境融族域——傅磬聲樂作品研究》叢書終能面世。在最后,我想談一點個人小小的拙見,這本以聲樂作品為對象的研究叢書,唯一讓人遺憾的是缺少聲樂演唱的評析,若能再從此角度展開一定的評述,內容將更充實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