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中不乏死亡這一主題。按照弗洛伊德的假說,人生來便有一種“死的本能”,也正如費爾巴哈所說的,死亡是與生俱來,深入骨髓的。
艾略特無疑是20世紀最重要的現代主義文學大師之一,他在1922年創作的長詩《荒原》現在已被公認為20世紀西方最有影響的杰作。《荒原》共分為“死者的葬儀”“對弈”“火誡”“水里的死亡”“雷霆的話”五部分,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會中人們的精神世界猶如戰后的物質世界一樣,滿目瘡痍,已經干涸得像一片荒原。全詩讓人感受到世人徘徊掙扎在生與死的矛盾之中,而死亡的映射充斥在全詩之中。文學作品中不乏“死亡”這一主題。按照弗洛伊德的假說,人生來便有一種“死的本能”,也正如費爾巴哈所說的,死亡是與生俱來,深入骨髓的。《荒原》開頭的引文中,西比爾的回答“我要死”,揭示了全詩的主題。荒原人象征著戰后的歐洲人,他們生活在戰爭帶給他們的荒原中,沒有愛情,只有動物般欲望的愛情荒原,缺乏宗教信仰的靈魂也猶如一片荒原,因而活著的荒原人生活極端枯燥乏味,感受不到活著的快樂與意義,這種雖生猶死的生活使他們渴求死亡的歸宿,去天堂尋覓永恒的幸福,而同時“生的本能”強烈地對抗著這“死的本能”,但最終死亡還是占了上風。
物質世界的荒原
《荒原》發表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戰爭的殘酷廝殺和爭奪,徹底摧毀了西方人傳統的基督教義、生活價值觀念和道德準則,《荒原》就是有感于此而寫成的。艾略特在《荒原》中多處描繪生活在廢墟中并喪失了信仰的蕓蕓眾生。戰后的歐洲正如詩中所寫:大地荒蕪一片,土地龜裂,萬物枯竭。當時的歐洲陷于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之中,人們缺乏精神信仰,迷茫地生活著。在第一章“死者葬儀”中,開首的詩句“四月是最殘忍的一個月,荒地上長著丁香……”,死亡的氣息撲面而來,本應是萬物復蘇,春意盎然的四月卻滿目荒涼,詩句“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許生命”“枯死的樹沒有遮蔭。蟋蟀的聲音也不使人放心, 焦石間沒有流水的聲音”勾勒出一番自然界生物垂死的畫面,整個畫面灰色而陰郁。后面幾章的詩句“那淹死了的腓尼基水手”“那被絞死的人”“并無實體的城”“我沒想到死亡毀壞了這許多人”“去年你種在花園里的尸首”,都直接點出了死亡的主題。整首詩從“我要死”這個主題開始,就揭示了荒原人一步步走向死亡的結局,死亡的本能是人類無法躲避的。剛剛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造成的破壞隨處可見,戰爭投射在人們內心的陰影,也使人們看到到處充滿了死亡氣息。但是生和死作為一組永恒的二元對立關系,它們的相互對抗造就了世間萬物的生生不息。所以,詩中說“去年你種在你花園里的尸首,它發芽了嗎?今年會開花嗎?”盡管已經死亡,成為“尸首”,但荒原人那生的本能仍然具有對生的渴望,“發芽”和“開花”映射出生命的萌芽和蓬勃的發展。而詩中“還是忽來嚴霜搗壞了它的花床?”則反映出荒原人對于生的本能戰勝死的本能所持的懷疑態度。由此可見,作者內心中矛盾而糾結的生與死的掙扎。但是,死亡的本能最終戰勝生的本能還是在第一章結尾處映射出來,艾略特引用了波德萊爾的《惡之花》的序詩,“虛偽的讀者!——我的同類——我的兄弟”,映射出“虛偽的”人們不愿意承認這死亡的必然結局,這也為后面詩中逐漸強化的死亡氣息做好了鋪墊。
精神世界的荒原
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悲觀失望的情緒蔓延在整個西方世界,人們的理想和幻想全部破滅。迷茫的荒原人對空虛無聊的現代生活極度絕望,但他們仍然渴望著純潔的愛情和性欲的滿足,他們需要最原始的動物本能——性的欲望來刺激自己麻木的神經,用以證明自己的存在。艾略特通過人物的獨白、對白、直接描寫以及隱喻象征等手段,反復在詩中提到了現代人在性方面的饑渴、壓抑、亂倫和滿足,作為讀者的我們,明顯感受到這是一種“病態”的需求,但是作者卻并未明確指出這一點,絮絮叨叨地像精神病人囈語般地講述著如何在性的方面得到滿足,在這種病態的思維中引領著讀者癲狂下去,從而達到極強的藝術效果。
在第二章“對弈”中,詩人通過對社會上不同階層婦女的描寫, 刻畫了戰后腐朽墮落的社會風氣。這種墮落從上流社會到底層人民無一幸免,人們成了頭腦空空的行尸走肉,更印證了在當時的整個西方世界,人們的精神狀態都猶如不毛的荒原,陷入了嚴重的危機之中。 在這一章,艾略特描繪了一位上流社會的貴婦人,生活環境的奢華與她精神世界的空虛與貧瘠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詩中寫到“大片海水浸過的木料灑上銅粉”“青青黃黃地亮著,四周鑲著的五彩石上”“又雕刻著的海豚在愁慘的光中游泳”,映射出百無聊賴、精神極度空虛的上流社會貴婦人也如下層社會的人們一樣湮沒在原始的情欲宣泄中。在貴婦人那近似“白日夢”的獨白中,“今晚上我精神很壞”“是的,壞。陪著我”“跟我說話。為什么總不說話。說啊”“你在想什么?想什么?什么?”“我從來不知道你在想什么。想。”我們不難感受到貴婦人那種不能免俗的對性的渴望,接下來更加明顯的重復語句“我現在該做些什么?我該做些什么”“我們明天該做些什么”“我們究竟該作些什么”, 表明似乎除了放縱情欲便無事可做。接下來,貴婦人直截了當地和她的女伴談論著怎樣打發服了四年兵役歸來的丈夫,兩人還交流著性方面的經驗。這時候的語言更加赤裸裸,兩人無拘無束地暢所欲言,絲毫不加掩飾。由此可見,情欲不僅吞沒了荒原人純潔的愛情,還吞沒了人類最起碼的羞恥心。
第三章“火誡”, 詩人寫到了社會底層人物,一個長疙瘩的小職員與一個美麗女人的情事,兩人的外表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個下流家伙與墮落的女人把情事當成了茶余飯后無聊的消遣。這種缺乏情感交流,純粹是情欲宣泄的情事,連女子本人的頭腦中也產生了“總算完了事,完了就好”的想法。而小職員偷偷摸摸地退場,更加揭示了這是見不得光的情事,映射出沒有愛情光輝照耀的情欲是多么的齷齪。而男青年走后,女子內心充滿了矛盾,“在她的房里來回走,獨自”,神情茫然的“她機械地用手撫平了頭發”,若無其事地“又隨手在留聲機上放上一張片子”,這些都透露出荒原人已習慣了這種愛情已經死亡、精神世界成了一片荒原的生活。
靈魂的荒原
荒原人宗教信仰淡薄,過著枯燥乏味的生活,生不如死。死亡的本能使荒原人意識到死亡既是痛苦的源頭,也是痛苦的歸宿,生的本能使荒原人不斷呼喚著神,渴望神的救贖。艾略特曾在寫給別人的信中說道:在人間幸福和人與人的關系中, 他所看到的是虛無。“只有基督教才使我接受了人生,否則它將是令人作嘔的”。 眾所周知,基督教文明已成為西方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不難理解艾略特在詩中以基督教的角度看問題。在“火誡”的開始,詩人反復提到“仙女們已經走了”,透露出自知罪孽深重的荒原人內心的惶恐,害怕被神拋棄。在宗教中,性愛總是為了種族的繁衍,但荒原人的性愛卻只是為了縱欲,這脫離了性的本來意義。而在基督教中,淫欲是被視為七宗罪之一的。因此,空虛而又荒淫無度的荒原人,情欲之火導致的情欲泛濫和混亂的性關系是罪惡的源泉。在基督教的教義里,這是要受到懲罰下地獄的。“火誡”映射出上帝用地獄之火在告誡著荒原人。所以,在這一章的最后,荒原人會發出“燒啊燒啊燒啊燒啊”“主啊你把我救拔出來”“主啊你救拔”“燒啊”的吶喊,希望上帝能將這淫亂之城燒毀,救贖荒原人的靈魂。
在第五章“雷霆的話”里,詩人提到“這里沒有水只有巖石”“若還有水我們就會停下來喝了”, 表明“荒原”里荒的根源是水荒。水是萬物生長不可缺少的要素, 無論是天上降下的甘霖還是地下涌出的泉水都能滋潤大地萬物、養育生命,帶來勃勃生機。所以,水就是生命力的象征,是生物得以繁衍的基本要素。荒原人生的本能使他們焦急渴望精神的雨露。然而,“只有枯干的雷沒有雨”。詩人通過雷聲映射了只有精神甘露,即皈依宗教、信仰上帝,才能使荒原人得到救贖。然而,詩的后面又寫到“則是有一個空的教堂,僅僅是風的家”,映射出荒原人拋棄了宗教信仰,過著生不如死、毫無信仰和希望的生活,死便是荒原人最好的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