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經濟和文化“走出去”戰略的時代語境下,人文社科學術期刊“走出去”已成歷史必然。而營造中國文化的“世界化”氛圍,建設一批高水平的中文版和英文版人文社科學術期刊,建立專業化轉型和數字化的學術平臺,應該是人文社科學術期刊“走出去”的主要途徑。
文化泰斗季羨林認為,21世紀是東方文化的世紀,東方文化將取代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占統治地位。因此,我們要大力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現代文化和當代文化的價值,以堅定的文化自信進行文化輸出。這不僅是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的有效途徑,也是一個大國對人類世界和平發展應盡的文化責任。在中國經濟和文化“走出去”戰略的時代語境下,人文社科學術期刊“走出去”已成歷史必然。而營造中國文化的“世界化”氛圍,建設一批高水平的中文版和英文版人文社科學術期刊,建立專業化轉型和數字化的學術平臺,應該是人文社科學術期刊“走出去”的主要途徑。
一、營造中國文化的“世界化”氛圍
營造中國文化的“世界化”氛圍是人文社科學術期刊“走出去”的外圍戰,即非學術性文化產品和漢語先“走出去”,擴大中國文化的世界性影響。盡管李澤厚認為中國文化“對整個世界產生重大影響”得在100年以后,但我們當下就必須行動起來。
首先,輸出武術、書法、京劇、中醫等中國文化“國粹”,這些典型的中國文化元素與符號因其無法復制的特殊性而產生美感,因其陌生而產生吸引力;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學、電影、戲劇、曲藝等藝術形式,也要以不同渠道走向世界,形成中國文化氛圍。其次,擴大中國大學的外國留學生招生數量,通過他們將中國文化散播到世界各地。2010年,教育部《留學中國計劃》預計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地國,這對中國文化的傳播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再次,繼續擴建和深化海外孔子學院,目前孔子學院已成為在全球推廣漢語、傳播中國文化以及漢語思想的重要平臺。另外,充分利用近年來西方持續不斷的“漢語熱”。據北京大學教授陸儉明介紹,漢語在法國發展勢頭很快,英語、日語、西班牙語的年增長率是2%~4%,漢語則高達38%;在日本,漢語已成為繼英語之后的第二大外語;在澳大利亞,漢語已經超過意大利語成為第一外語;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2003年9月公布的調查報告,中文在美國已成為僅次于西班牙語的第二大外語。我們要通過多種有效的文化活動,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
二、打造一批代表國家水平的中文學術期刊
在人文社科學術期刊“走出去”的初期,宜于從“點”上突破,打造精品,實現“以點帶面”的最終目標。中國一些高端學術期刊可率先試點,如中國社科院的《經濟研究》《歷史研究》《哲學研究》《文學評論》等專業期刊,原本質量就很高,得到國外學者的普遍認可,學術質量可以更上一層樓;入選教育部“名刊工程”的《北京大學學報》《北京師范大學學報》《復旦學報》等26家綜合性學術期刊,原來就具有一定的國際影響力,經過多年的建設,已基本實現“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目標。在人文社科學術期刊“走出去”的戰略背景下,無論是社科院的專業性學刊,還是各名牌大學的綜合性學報,都需要進一步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堅定不移地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提升學術質量,加大學術國際化的力度。
實踐證明,中國的人文社科學術期刊富有原創性和突破性的思想成果,國際著名學術評價機構是不會忽視的。2005年,《外國文學研究》成為中國第一家被AHCI數據庫收錄的中文期刊。AHCI與SCI、SSCI是美國建立的三大索引系統,其標準是“始終堅持收錄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學術期刊”。那么,《外國文學研究》何以成為AHCI的來源期刊?其主編聶珍釗總結道:“我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提高雜志質量,如成立國際化的編委會、全國性的理事會,堅持匿名同行專家評議的審稿制度,規范化管理等。”同時,聶珍釗也借此表明期刊界的普遍訴求,“由于被三大引文索引收錄的期刊是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期刊,因此在這些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就成為評價個人和學校的一個標準,而且也是世界大學排名的重要參數”。
中文期刊用母語不僅能更準確表達中國學術研究的思想和經驗,而且母語更是中國學術、文化傳統和民族尊嚴的身份標志。只有大量的中文期刊走向世界,以母語參與國際學術的平等對話,才能使作為一種重要學術語言的漢語在學術國際化進程中逐步被認可。因此,原新聞出版總署決定實施“國家重點學術期刊建設工程”,計劃“培育20種國際一流學術水平的國家重點學術期刊,培育一批有影響力的優秀學術期刊,推動我國學術期刊整體水平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
三、創辦一批高水平的英文版人文社科學術期刊
盡管漢語日益成為一門熱門“外語”,但在世界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領域中,漢語仍無法撼動作為世界“第一語言”英語的霸權地位。既然英語作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已經統治世界學術界,那么,為了提升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中國學界應推出一批高質量的“英文版”人文社科期刊,以此作為學術國際化、參與競爭及晉級為“世界級別”的重要手段。中國的學術期刊若要“走出去”,必須辦出一批遵循國際標準的英文版期刊,用西方認同的語言、規范和慣例與之進行平等的學術交流與對話。
2003年中國共有英文版學術期刊196種,其中自然科學190種,社會科學6種;2012有英文版學術期刊227種,其中自然科學213種,社會科學14種。這些數據表明,較之國內中文版的七千余種學術期刊,中國英文版學術期刊實在太少,而英文版的人文社科期刊則更少,SSCI、AHCI上很難見到中國內地主辦的英文刊物。由《江南大學人文社科論文收錄與決策分析平臺》課題組發布的《2012年SSCI全球收錄3017份期刊》數據顯示,中國內地只有武漢的《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入選,遠遠少于中國香港地區的4種。因此,創辦更多的英文版人文社科期刊已勢在必行。
2011年,教育部在《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計劃》中,已確定“重點建設一批國際知名的外文學術期刊”的目標。我們首先挑選國內一些高質量的精品期刊成立英文版,將其打造成頗具影響力的國際學術期刊。中國社科院是中國頂級的學術研究機構,已有創辦《中國社會科學》《世界經濟與中國》《中國經濟學人》等英文版期刊的經驗,可擴大英文版的學科范圍。一些綜合性大學學報也看到發展文科學報英文版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已展開相關行動。2005年1月,《復旦學報》英文版創刊,這是中國高校第一家英文版文科學報;2006年8月,《中國人民大學學報》也推出英文版。這兩家名刊學報英文版的創刊,對中國人文社科期刊“走出去”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在全球化時代各國文化的雙向交流中,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總是“拿來”的多而“輸出”的少,存在嚴重的文化逆差,因此包括名刊學報在內的中國學術期刊,必須“在國際學術界發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聲音”。英文版人文社科期刊要實現國際影響力,一要強化和堅守學術成果的原創性、突破性與科學價值,二是政府要加大經費投入力度,維持其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在全球范圍內傳播中華文化的目的,即實現“國家利益”的最高目標。
四、堅定學術期刊的專業化方向
無論是中文版還是英文版學術期刊,都要現實專業化轉型。中國的人文社科學術期刊多為綜合性期刊,如1300多家大學人文社科版學報,還有大量的省市社科院、社科聯的刊物都屬于這種性質。而當今世界學術研究和發展的大趨勢是學科越來越細化、專業化,越是專業細化的學術期刊越是受到相關專家、學者和研究人員的青睞。因此,世界上原有的一些綜合性期刊都逐漸按專業分科出版,如美國的《電氣與電氣工程師協會會刊》,至今已發展為68種子刊;《英國機械工程師協會會刊》,1947年創刊時只有A—D輯,1972至1994年期間先后增加E—J共6種子刊。
但是,具體到我國期刊的實際情況,專業化轉型仍具有相當難度。中國大學學報和省市社科院(聯)的綜合性期刊之所以長期如此運作,源于高等院校的多學科體制,源于社科院(聯)的多專業體制。因此,在專業化轉型過程中,專業的取舍就涉及傳統學術體制的變革與學術共同體利益再分配問題,雖然操作起來難度大,但依舊有一定的運作空間。首先,可以細化專業,凸顯專業性特征。如《武漢大學學報》7種版本中就有“哲學社會科學版”和“人文科學版”,當然,專業還可以進一步細化到一級學科。其次,可以走“聯合化”辦刊之路。如2011年3月,17家名刊學報對紙本綜合性學報擬發表的論文進行專業化重組,在中國知網上聯合打造“中國高校系列專業期刊”,首批推出《哲學學報》《政治學報》《經濟學報》《法學學報》等10個專業期刊。最后,在轉企改制大趨勢中,學報可以以省為單位,組建學術期刊聯盟或集團,出版發行較為細化的學科專業期刊。
盡管專業化轉型任務艱巨,但這畢竟是中國學術期刊改革創新的一個方向,尤其是“走出去”的英文版人文社科期刊,必須走專業化發展道路,與世界學術期刊接軌,全方位實現學術的國際化。
五、建立數字網絡國際學術平臺
將人文社科學術期刊數字化為在線閱讀,可以打破地理空間的限制,擴大其學術研究成果的國際影響。基于學術網絡平臺的諸多優勢,2011年4月,原新聞出版總署發布了《新聞出版業“十二五”時期發展規劃》,將創設“國家學術論文數字化發布平臺”——“建立覆蓋主要學科領域數字化學術期刊,打造基于‘云計算’技術的學術論文發布平臺,建立多學術期刊單位的在線投稿、同行評議、出版與發布系統”。
中國學術期刊通過數字化平臺進行傳播,《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A輯(應用物理與工程)的辦刊思路與實踐值得借鑒。2000年創刊的《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A輯,其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開設學術網絡平臺。“2006年,《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與全球著名的科技和醫學(STM)出版商施普林格進行合作,實現刊物電子內容由Springer Link數字化出版平臺向全球發布,積極開發期刊學術交流的國際市場。”因此,該刊能夠在較短時間內被全球29家國際權威檢索庫評估收錄,在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學術圈有了顯示度,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和認同。美國1960年創刊的《歷史與理論》(History and Theory),在史學理論和歷史哲學的同類期刊中之所以一直名列前茅,具有很大的影響力,是因為在內容和技術兩方面都能與時俱進。該刊主編認為:“20世紀90年代初,《歷史與理論》是最早擁有在線平臺的學術期刊之一,我們開設網站來擴展影響,使之超越北美和西歐,到達東歐、南美、澳大利亞和印度……采取這種模式的另一個好處是,我們創建了一個專注于歷史問題的國際學術共同體。”通過網絡在線平臺,推動學術的國際性對話,延伸其學術價值和生命力,是中國人文社科學術期刊漸漸“走出去”的重要途徑。
在全球化時代,中國經濟發展需要“走出去”,中國文化發展同樣需要“走出去”。作為政治、經濟和軍事大國的中國,同時還必須成為文化大國。而文化輸出意味著大國文化的真正崛起,意味著中國文化已開始了世界化進程,意味著在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中將留下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指紋和精神氣象。而人文社科學術期刊在體現中國文化、傳播中國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領域之一。
(作者單位:閩江學院學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