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雖然不能算是文化人,但好歹也愛讀書。某一天,我突然想給自己按照書單買書來讀時卻傻了眼。從各式讀書節到各種打折卡,從花樣繁多的地面整合到琳瑯滿目的網絡爭戰……這些是什么,是渠道著急造福讀者嗎?不像。再看出版人們倒也都沒閑著,他們除了忙著找作者約稿,還要忙著組稿應對市場。既然出書的和賣書的都在著急,那我倒想要再多問一句:讀者著急嗎?
從產業鏈的產、售、買這幾個角度來說,有兩個環節比較簡單,那就是一買和一賣。因為讀者要買的是好書,好書渠道自然就好賣,所以買賣這兩件事兒相對簡單。如是,那就剩下生產方一家在獨自著急,可生產方的出版人們又為什么著急?這大概要從一個人在行業內從業的各個階段說起。第一個階段必然是一心為書。每一個初入行業的出版人大概抱著“為良心、做好書”的美好愿景,希望每一本好書都能夠有足夠多的目標讀者群關注并購買它,同時也相信每本好書都會有應有的回報。但是美好的愿望并不等于良好的回饋。如果在這個階段沒有好的導師來引導他的職業成長,就很容易扎進第二個階段:這個階段的心態是一心為市場。在這個階段,從業者往往會開始考慮市場的需求,這就避免不了向優秀的其他行業和企業學習一些經驗。長此以往,就一定會到第三個階段,這個階段的人們基本上就剩下反省。因為在市場里“折騰”過一些時間之后,那些先前天真的想法慢慢開始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對行業的思考和對自己人生的重新審視。據不完全觀察,大多數從業者是在最近一兩年進入第四個階段——留守或者出逃。留守的自不必說,必然要在內容和市場之間不停地自我調節。而說到出逃,當然要得益于數字出版的發展。只不過,逃離苦海般的奔向數字是否是一個正確的選擇,這卻是一件不得而知的事情。雖然著急地進入和著急地逃出本身就是眼下這個行業展示它浮躁部分的另一種表現形式,但真的能柳暗花明嗎?這恐怕還是冷暖自知吧。或者我們可以先回顧一下大家糾結過的問題:
還有沒有人讀書呢?中華泱泱大國怎么可能沒有人讀書!但是,為什么會有那么多業內人士感覺已經沒有人讀書呢?筆者大膽拋出幾個疑問:是出版品種速度遠遠超出閱讀人群的增長速度嗎?還是出版品質的優劣扼制了閱讀興趣的持續有效增長?再或者是出版人自己導致閱讀市場的不足夠繁榮?如果我們先不糾結還有沒有人讀書這個問題,那么,圖書從業者需要想的應該就是:不讀書的人怎么能讀書并喜歡上讀書?當那些本來不太喜歡讀書或者只是因為時間等問題而沒空讀書的潛在讀者們,都能慢慢地被好的內容吸引,是不是就好很多了?不過說到吸引,大概有的從業者會認為這太難了,因為他們怎么也想不明白,明明這些書物美價廉,可為什么有些人寧愿拿著昂貴的門票去看電影或者玩樂,也不愿意花幾十塊錢讀一本書!我說,其實好書應該是自己就會說話的!就像那些戲劇電影和游藝一樣跟觀眾產生交流和互動,畢竟在打發時間這件事情上,人們長期以來需要的其實都是一種帶有互動性質的陪伴,而不是簡單的消遣而已。
怎么讓紙書的讀者群喜愛上電子書呢?跟相對被動的紙質出版物相比,電子書的互動性確實要好許多,因此越來越多的從業者開始琢磨著怎么讓讀紙書的人們轉移興趣去讀電子書。這確實是件好事,繁榮的圖書行業在內容為王的基礎上又開始衍生新的服務模式和標準。可我們為什么要讓本來就已經成為客戶的那些讀者們非要放下(或者不放下)紙書去學習喜歡上電子書呢?是電子產品已經足夠好,還是紙質出版是時候謝幕了?大概都不是吧。再者,如果細說起來,電子閱讀確實是圖書行業里的新玩意,從行業發展和產品特性等各個角度來看也都是有益的。但是,只要持續參與或關注電子閱讀的人們都知道,眼下這個市場除了先行者們的不斷嘗試,根本還沒有可以拿得出手的足以誘惑讀者轉性的利器,這還只是從技術和品種的角度來說的,如果再提內容的話那可發展的空間就更大。筆者認為眼下并不是優先考慮讀者閱讀興趣的轉化率的好時機。雖然電子閱讀好但現在又不夠好,那連紙書都不愛讀的人怎么能喜歡上讀電子書呢?答案自然是好的技術準備和好的內容儲備。
綜其所有,筆者倒并不是想抨擊時下圖書行業或者從業者的工作態度和熱情,而如此調侃也無非是想感慨一下這個急急忙忙的行業和所處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