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整個出版市場競爭激烈,出版集團化、產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特征日益凸顯,這對地方綜合性大學出版社造成不小的沖擊。地方綜合性大學出版社要想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最大化的雙重目標,不僅要始終如一地堅持高品質的學術出版,更要結合高校特有的學科優勢、人才優勢以及地方的區位優勢,走專業化、地域化的出版之路。學術出版、專業出版、地域出版三位一體,以內涵式深耕發展,開啟出版市場的“藍海戰略”。
[關鍵詞]地方綜合性大學社;學術出版;專業出版;地域出版
[作者簡介] 郭純生,上海大學出版社社長、總編輯;徐雁華,上海大學出版社編輯。
伴隨著高等教育事業和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我國高校出版事業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態勢。目前,大學出版社已經成為我國出版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國家的文化事業繁榮作出了積極貢獻。
當前,出版市場競爭激烈,地方綜合性大學出版社遭遇不少挑戰:商業性出版市場的沖擊,讓圖書市場不斷膨脹,優質圖書很難脫穎而出;互聯網的影響,使閱讀不再受有形載體的束縛,圖書版權問題日益嚴重;大型出版集團的競爭,讓作者和稿源流失嚴重,圖書品質直接影響出版社形象。隨著我國出版業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出版集團化、產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特征日益凸顯,這將對地方綜合性大學出版社造成更進一步的沖擊。
追求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最大化的雙重目標,是所有地方綜合性大學出版社的努力方向。地方綜合性大學出版社如何繼續保持學術出版的權威地位,并不斷提高在出版領域的影響力?如何既能在激烈的商業性出版競爭中保持獨特性,又能在規模效益上保持增長?基于此,筆者認為,地方綜合性大學出版社不僅要始終如一地堅持學術出版,追求高品質的學術積淀,更要結合高校特有的學科優勢、人才優勢以及地方的區位優勢,走專業化、地域化的出版之路。學術出版、專業出版、地域出版三位一體,以內涵式深耕發展,開啟出版市場的“藍海戰略”。
一、堅守學術出版,沉淀文化品質
在2012上海書展的“學術出版上海論壇”上,原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鄔書林強調,中國出版界要大力提升優化學術出版的規范與質量,加快學術著作出版規范建設,打造學術出版精品。在2012年全國高校出版社社長會議暨第六屆中國大學出版社協會理事大會上,鄔書林再次強調,大學出版社作為中國出版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我國學術著作出版的重鎮,要在加強學術著作出版規范方面帶好頭,進一步提高我國學術著作出版質量和創新能力,推動學術著作出版繁榮發展[1]。學術出版作為大學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出版社與生俱來的責任和使命。它承擔著傳播知識的功能,推動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演進,與大學精神互為映照,做好學術出版是大學出版社學術功能的重要體現。
目前,國內約有大學出版社108家,約占我國出版社總數的1/5,大學出版社每年出版學術專著和各類教材占同類圖書市場的半數以上。做好學術出版,大學出版社有著得天獨厚的學術資源。大學是各類人才的匯集地,知識資源分布密集,文化涵養積累豐厚,它提供的出版資源無止境。大學出版社作為學術性出版機構,需要始終在學術出版上下工夫。學術出版是整個出版業的根基,學術出版代表著中國文化、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和高等教育水平,從大方向說,高端學術出版的實力,折射了一個國家的科學技術、思想創見、文化觀念對世界的影響力。
當前,大多數地方綜合性大學出版社對學術出版還不夠重視,滿足或停留于教輔教材層面。究其原因,一是學術出版的生產周期長、見效慢、讀者面狹小、銷售渠道不暢等特征,制約了地方綜合性大學出版社對學術出版的重視與耕耘;二是真正能代表學科前沿水平,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專著,往往是集作者多年心力的成果,在作者資源的爭奪上,地方綜合性大學出版社沒有優勢;三是學術出版的嚴肅性和品質化在當前急功近利的出版氛圍中顯得勢單力薄,并不斷為假借學術之名的濫竽充數之作所侵害。學術出版是文化出版中最核心也是最脆弱的部分,真正的學術之路非常艱辛。
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中,文化、學術最容易受沖擊、被輕視、被扭曲。但如果輕視文化、忽略學術,一個民族就沒了靈魂,就斷了精神的根,也就不會有尊嚴和長久的發展[2]。 學術著作的質量和水平是學術出版的生命線,地方綜合性大學出版社只有堅守學術出版,守望大學精神,以精品佳作沉淀學術氣質,才能將學術出版轉化為學術創新,進而為中國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貢獻力量。
二、發展專業出版,積聚品牌效應
我國文化體制改革時間尚短,出版物市場的格局遠未定型。因此,地方綜合性大學出版社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當前,圖書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很多大學出版社之間的出書范圍基本相同,專業分工不明確,選題“撞車”現象普遍。基于此,筆者認為大學出版社只有通過實施差異化的選題策略才能走出困境。
出版業競爭的本質是內容,高質量的內容是出版物的生命,內容質量越高,出版物的價值就越大。地方綜合性大學出版社的力量有限,不能參與各個領域的出版,因此要立足學科優勢,選擇合適的發展方向,及時調整圖書的出版結構。
地方綜合性大學出版社在依靠大學母體的優勢學科和人才資源的基礎上,需要在選定的目標市場中,集中精力做好一種出版物或一個品牌的出版系列,走專業化、特色化、內涵式的發展道路,從而在目標市場上形成良好的品牌效應。換言之,地方綜合性大學出版社必須找對圖書出版的專業化方向,保持出版物的個性與特性。
大學出版社擁有得天獨厚的人才資源和選題優勢,這是其他出版社無法類比的。就地方性綜合大學出版社而言,則更要將出版社的發展方向與高校的重點學科、優秀人才緊密結合起來。在出版資源上做到優化出版結構,整合選題板塊,發揮學科優勢,在特色上做足文章。地方綜合性大學出版社可通過一段時期的積累,出版一系列專業圖書,進而形成有別于其他出版社的特色和個性,并將這種特色不斷創新發展。唯有如此,地方綜合性大學出版社才能在做好專業出版的過程中,積聚更多的人才資源和口碑價值,以“滾雪球”的方式帶動某一品牌書在專業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這樣的調整也有利于地方綜合性大學出版社的長遠發展。專業化、特色化、內涵式的發展是其他出版社無法替代的,一旦某一書系的品牌形成了,那么這種無形的資產將使讀者對出版社的出版物產生心理偏好和品牌認同,從而也就形成了出版社特有的風格。
三、依托區位優勢,深耕地域出版
出版業是內容產業,是一個把人類精神創造物質化、社會化、擴大化的過程,是一個知識、信息密集的產業[3]。當前,科學文化與社會經濟高度結合的新經濟形態已初具規模,并逐漸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主流方向。在此背景下,地方綜合性大學出版社的發展就要牢牢扎根地域的土壤,讓地方性成為未來出版業發展的內容補給和依靠。
一些地域性強的中小型大學出版社應充分利用自己在地方的影響力,做好做足區域化文章。地方綜合性大學出版社應積極以城市發展為己任,敏銳意識到地方文化發展的需求,并配合推出相應的精神文化食糧。以上海的城市發展為例,一方面,地方綜合性大學出版社可在上海文化研究上多下工夫,積極挖掘上海城市精神所在,展現上海的風土人情、歷史轉型、時代發展等,讓上海的城市文脈傳承下去,同時也能更好地做實上海形象的宣傳工作。另一方面,地方綜合性大學出版社可依靠大學的學術資源,多做與城市建設相關的選題。如上海“四個中心”的建設,亟需金融、經濟、服務、航運、商貿等方面的知識儲備和人力資源。地方綜合性大學出版社可依據自身條件,做相應的選題策劃,推出一批適合本土化發展、與時俱進、切合現實需求的圖書,將內容出版與城市發展緊密相融。對于地方綜合性大學出版社而言,依托區位優勢,做好地方性的內容出版,就是更好地完善社會服務功能。這不僅能直觀地反映并傳承現代城市發展的核心要素,更能集中詮釋現代城市發展的價值內涵,將圖書出版的服務功能與現代城市發展高度統一起來。
城市更新需要信息的推動,社會信息化、信息現代化是新經濟時代的基本標志,這就給以信息加工、復制、傳播、存儲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圖書出版產業帶來發展機遇[4]。出版產業作為城市經濟新的增長點,依然存在很大的市場空間,出版產業也是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后勁。走好地域出版之路,不僅是地方綜合性大學出版社未來發展的重要契機,也是地方綜合性大學出版社社會服務功能的良好實現,更是圖書出版引領時代發展、延續城市精神的重要體現。
在未來的出版領域內,地方綜合性大學出版社依然大有可為,只要找準自身特點,充分利用大學出版社在體制功能、社會環境、作者和讀者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走好學術出版、專業出版、地域出版這三位一體的發展之路,就能制定并實現圖書出版市場的“藍海戰略”。
[1]鄔書林.大學社要帶頭加強學術著作出版規范[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2-11-05.
[2]王旭坤. 關于學術出版的若干思考[N]. 中國出版,2012(2):16.
[3] 常凌翀. 大傳媒時代編輯人才培養模式新探[J]. 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101.
[4]大佳網.出版產業:現代城市發展的新引擎[EB/OL]. http://www.dajianet.com/new
s/2012/0401/183892.shtml,2012-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