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就常常聽說或說過這么一句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于是,便知道這么一個簡單的道理:每一個行當,都有那個行當的佼佼者。至于三百六十行是不是還會分三六九等,你一旦入了行,難免被行當里的精彩所迷惑,也就不管不顧了,好長時間,就想著做這一行的狀元!
有這種心思的人,就是有可能成為人才的人。
事實上,人才就是在這樣的人中間成長起來的。
行業佼佼 皎皎行業
在出版業里謀生活,當然就留意編輯出版發行行當中的佼佼者。便總有一些名字在自己眼前晃蕩,就想,這些人的言行舉止,對行業中的許多事情都有著或重或輕的影響,應該算是人才了吧?
比如說,聶震寧,這位從廣西來京的出版人,曾一度執掌人民文學出版社。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民文學出版社的中興,不能不提到聶震寧的勞作和貢獻。
比如說,海飛,曾經的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總社的掌門人。他將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從低迷狀態帶出來,進而在競爭激烈的少兒出版社群體中重新恢復了領導者地位,成為名副其實的品牌大社。
還有,劉碩良、沈昌文、胡守文、何承偉、李元君、劉海棲等出版人,他們雖然已經離開出版社領導崗位,但他們曾經的功績,已經成為福蔭后代的重要遺產。他們身后的出版社,有無數雙眼睛,矚望著他們的背影。
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我這里舉例出的出版人,都是已經離開原工作崗位的,他們已經逍遙世外,自由自在,但說無妨。而實際上,還有一大批杰出的出版人,還在兢兢業業奮斗著,頑強努力著。隨便拎出一個說道說道,都有驕人的成績戳在那里,他們服務的出版單位,當然總會有些不錯的表現。
倒是有一位出版人,說說也無妨——“我2009年到海豚出版社,又回到出版一線工作,有了一種‘歸位’的感覺。在不到三年的時間里,我全力以赴,煥發工作活力,陸續推出許多讓讀者喜歡的書,感覺到自己的腳又踏到了地上?!彼褪怯釙匀海@位原遼寧教育出版社社長、遼寧出版集團副總經理,執掌海豚出版社以來,好書連連,不但自己煥發出活力,也讓這家原來名不見經傳的小社煥發了活力,在圖書市場上卓然而立,顧盼有神。一個人有活力不重要,一個人讓一個社也有了活力,那這個人無疑就是一個人才了。
資源乎 能力乎
“21世紀什么最重要?人才??!”這是電影《天下無賊》里一個反派的經典臺詞??梢?,人才之重要,已經成為天下共識,連賊匪都明白。但是,就在那個劇情里,作為“賊”的人才,一旦被“引進”那個賊窩里,是否能成為脫穎而出的“賊人才”,倒也難說。
人才之重要,在于人才所具備的能力。因此之故,是否具備能力,就是人才的基本條件。而人才,也只有流動起來,才見得其價值。七八年前,我曾經說過:“如果說當前的出版人才流動尚為流星偶現,過些時候,大股小股的人員(有人才,未必全是)遷徙便會涌動起來?!蹦敲?,人們便以能否“引進人才”,能否“引以致用”做為人才的標準了。
然而,通常對于人才的重視,就變成了是否能夠馬上呈現出“人才效應”的意識。就像當下獵頭公司做的那樣,物色掌握各種資源的人物,從這個公司挖過來,倒騰到另一家公司,賺取可觀的差價。出版界套用過來,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看這個人才是不是帶來了好選題,這個選題賺來了多少錢。于是,“大股小股的人員遷徙”,也就熱熱鬧鬧開始了,至于究竟是不是人才,就看是不是拉來了能賺錢的選題。也真有這樣的編輯,仗著手里有幾部稿子,待價而沽:人家是人才,可以“引以致用”。
這種情形下,所謂重視人才,其實重視的是那人手里掌握的資源。須知,這種資源是有時效性的,總有時過境遷的時候,當那些資源不再有資源價值以后,這個人才也就全無價值了。
我看人才,不是有多少資源可資利用,而是有多大的能力可以施展和發揮。能力是作用于一個團隊的,要調動這個團隊整體運行,進而鍛煉團隊,引導團隊走向特定目標。這樣的人才,之于一個出版單位,當然是帶領大家確立發展方向,培育職業能力,提升發展水平,讓出版單位不斷進步。而一個出版單位要成長為具有一定文化品位和質量水準的市場主體,就得謀求能力的增強,水平的提高,謀求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這里面,出版人才的能力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
資源型人才能解一時之需,能力型人才方可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