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品牌出版單位的基本情況
我國的出版品牌大體由三部分組成,一是經過長期培育、在新中國建立前已形成的出版品牌,如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三聯書店等;二是在新中國成立后,經過近六十年發展形成的品牌,如人民文學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美術出版社等;三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成立、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品牌,如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等。這些出版品牌大都被新聞出版總署評為“全國百佳圖書出版單位”,總計百余家左右,占全國圖書出版單位總數約1/5。眾多品牌出版單位歷史悠久、產品眾多、影響廣巨,在我國出版業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為繁榮我國出版事業、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人才在品牌出版單位事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品牌出版單位的事業發展與人才培養使用息息相關,品牌出版單位所以成為品牌單位,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擁有一支不同凡響的人才隊伍。這支隊伍在事業發展中起著領軍作用、支撐作用和傳幫帶作用,從而使品牌單位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人才在品牌出版單位事業發展中的具體作用為:
(一)領軍作用。放眼我國出版品牌單位,一般都有一個或幾個重要的領軍人物。這些領軍人物自然是本單位的魁首翹楚,一些人在全國也頗有影響,是本行業的風云人物。他們有思想,有遠見,既能戰略謀劃,又能具體操盤,把事業干得風生水起。一些出版集團和一些品牌單位業績一流,歸根結底是有一流的領軍人物。近幾年中宣部“四個一批”、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物”、韜奮出版獎、政府特殊津貼等各個人才方陣中,都匯聚了一批這樣的精英人物。
(二)創新作用。創新是思想的產物,是思想火花的閃耀,而擁有一流人才,才擁有一支有創意的隊伍。無論是老品牌在新形勢下的拓展,還是新品牌的破繭而出,都有一流出版人才的重大貢獻。
(三)支撐作用。光榮歷史的延續,事業的發展壯大,品牌出版單位都在創造屬于自己的輝煌。事是人干的,高樓大廈是要有四梁八柱的。隨著事業的拓展,深入的領域更加廣泛,更加需要眾多人才的支撐。而品牌出版單位的人才各顯身手,使事業發展有了有力的支持。
(四)人才的傳幫帶作用。俗話說:“名師出高徒”,因為擁有一批人才,這批人才又起著良好的“傳幫帶”作用,這就讓品牌出版單位人才濟濟、兵強馬壯。出版是一個傳承性行業,品牌出版單位又有各自鮮明的特色,名編大家在傳授技能的同時,也傳承了傳統,使品牌出版單位擁有一支體現自己特色的人才隊伍。
三、品牌出版單位的人才“困境”
品牌出版單位具有培養使用人才的優越條件,但在新形勢下也存在人才“困境”。
具體表現為:
(一)人才分布的不均衡性。品牌出版單位絕大多數從事傳統出版業,人才結構、人才本身的知識與能力結構和傳統產業相匹配,而對新業態、新領域明顯不適應,普遍缺乏新媒體出版人才、跨媒體出版人才和資本運營運作人才等。
(二)人才流失狀況加劇。出版單位轉企改制后,用人機制發生變化,一些人才受“高位重利”引誘離開品牌出版單位另覓“高就”,或自創新業。雖然仍在行業內創造效益,但畢竟給原品牌單位造成了損失。
(三)人才的閑置和浪費。因良巢引鳳故人才眾多,加上自設高門檻,故品牌出版單位擁有一批讓人羨慕的高端人才。如果這些人才不能各安其位、各盡其能,就會造成人才資源的浪費。大材小用,“高射炮打蚊子”的現象,在品牌出版單位并不鮮見。
(四)跨行業引進高端人才尚存困難。隨著新技術的強力推進,出版業態正發生和將發生重大變化。“一業為主,多元經營”是面對市場的必然選擇,品牌出版單位因應新局須跨行業引進高端人才,但因經濟實力所限和體制機制等原因,具體操作效果不佳。
四、三聯書店的人才興業戰略
鄒韜奮先生等前輩一貫重視人才工作。三聯書店發展到今天,和強有力的人才支撐是分不開的。韜奮先生等三聯書店主要創始人,就是當時的一流人才,而他們也非常重視人才隊伍建設。韜奮先生身體力行,他說:“我們要注意教育干部,使他們的天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發展,他有十分才干,我們要他的十分才干都發揮出來;他有百分才干,我們要他的百分才干都發展出來。我們要不讓他的天才有一分一毫的埋沒掉。”為此他還制定了人才主義的用人政策,用人唯賢,不把私人和任何關系作為用人的標準,認為這“是本店事業所以得到相當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按照三聯前輩的囑托,也是著眼于三聯書店發展的實際需要,我店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2009年1月,店領導班子調整后,明確提出實施“品牌戰略、人才戰略、企業文化戰略”,研究制定了《三聯書店人才發展規劃》,人才戰略作為重要戰略之一,得到了認真的實施和落實。
具體做法是:
(一)著力培養高端人才
高端人才是店里最重要的人才資源,在事業發展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采用實踐鍛煉、熱心薦才、向上托舉、支持他們在行業內授課和參加學術活動等方式,使一批高端人才脫穎而出。目前有1位同志入選百名有突出貢獻的新聞出版專業技術人員,4位在職人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9人入選集團公司第一批人才梯隊專家和專業人員,1人獲得了韜奮出版獎。我們還擁有一大批優秀的圖書和期刊編輯、記者、美編、校對、版權、印制、市場營銷等方面人才。
(二)注重培養管理人才
因為歷史原因,領導班子成員年齡偏大,缺少中青年成員,存在青黃不接的隱憂。為解決這一問題,經店領導班子推薦,最近集團任命一名僅有34歲的優秀中層干部任副總經理。我們還新增設了總經理助理和總編輯助理崗位,制訂了三聯書店《總經理助理、總編輯助理選拔聘用的若干規定》,經過民主推薦、考察,選拔了1名經理助理、2名總編輯,作為領導班子后備干部進行培養;同時還設立了部門主任助理,作為部門領導的后備干部。這樣就形成了店領導班子成員、總經理助理總編輯助理、部門正職、部門副職、部門主任助理這樣多層次、立體性的管理梯隊。
從2009年至今,三聯提拔、晉升各層級干部40多名,調整面達到70%多。2012年,為進一步推進三聯圖書出版事業的發展和壯大,班子決定開始嘗試“分社制”,成立了學術出版分社和文化出版分社等分社,任命2個總編輯助理兼分社社長,在店務會授權的范圍內,實行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讓他們在實際工作中鍛煉和成長。《三聯生活周刊》能成為全國一流周刊,主編朱偉功不可沒,我們對其實行延期退休的特殊待遇,明確新老交替的時間和人選,既穩定了隊伍,又有利于刊物的長遠發展。
(三)不拘一格引進人才
2011年三聯書店擴展業務,新成立了專題項目部、對外合作部、三聯書店上海公司,這些新部門的一把手都是從外部引進的,他們都很好地融入三聯履行職責。除了招聘中層干部,還大量招聘有工作經驗的成手和骨干。這幾年來我們招聘了各類人員50余名。同時持續進行內部調崗,力爭達到最佳的人崗匹配,近幾年內部調崗40余人次,通過這些方法,使全店人才結構得到一定程度的優化和改善。
(四)制度保障留住人才
重點是健全和完善配套管理制度,為留住人才、使用人才、獎勵人才提供制度保障。轉企改制后,為改變事業單位工資分配體系存在的“大鍋飯、平均主義、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的弊端,我們凍結了原事業單位工資體系,實行了崗位、績效工資制,效益優先,多勞多得,突出業績,淡化資歷,加大了企業在收入分配方面的自主權,為吸引人才、激勵人才,留住人才起到了的促進作用。
(五)舍得本錢培養人才
我們牢固樹立起“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好的投入”的觀念,在人才工作上舍得花本錢。算大賬,算活賬,算長遠賬,落實“人才投資優先保證”,設立了人才發展專項基金,用于人才的引進、項目的支持、創業的支持、學習的支持。鼓勵職工參加外出考察、研修、參加學術講座、發表論文、出版著作、進行業務交流,在經費上給予積極支持,員工出國研修的、培訓的、選擇自費出國留學的,保留工作崗位;職工愿意讀博、讀研的,只要成績合格,費用全部報銷;單位也積極組織外出學習,近幾年每年均組織全體編輯到其他出版社考察、交流,請專家來店授課,還組織中層干部培訓班、年輕編輯和新入店員工培訓班等,有目的性地加強職工培訓,鼓勵和支持人人都作貢獻、人人都努力成才。
(六)寬容個性容納人才
一般說來,越是人才,越有個性。三聯不少職工都是很有個性的。尤其是在編輯部門,職工學歷層次較高,大部分都是研究生學歷,還有好幾個博士,都很聰明、獨立,自我期望高,個性比較強。說起話來比較直率,時不時當面“頂撞”領導,我們領導班子對此并不介意,能夠予以理解和容忍,員工能說其所想,感到在企業如魚得水,心情舒暢,所以三聯的人際關系相對比較簡單,三聯的編輯們對三聯的忠誠度很高,隊伍也長期保持穩定。
(七)拓展空間強盛人才
2009年以來,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我們進行了數次組織結構的調整、擴充。以圖書編輯部門為例,2009年為了明晰圖書產品線,整合人力資源和出版資源,強化大眾文化讀物出版,改組原圖書編輯部門,成立學術、文化、旅行出版中心和綜合編輯室,新成立了大眾出版中心和信息技術與數字出版部,2011年成立了專題項目部,主要從事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的編輯出版,2011年原版權室在單一版權管理工作的基礎上,增加編輯功能,成立了對外合作部,原發行部改革成為圖書營銷中心,2011年底,組建成立了三聯書店(上海)公司,目前主要從事圖書編輯出版業務。2012年,原學術、文化等出版中心改組成立了學術、文化、綜合、大眾四個出版分社,北京、上海、香港三家三聯書店共同出資成立了三聯書店時空國際文化傳播(北京)有限公司,辦公地點設在北京三聯書店。組織結構的調整、擴充,為人才開拓了更廣闊的發展平臺和空間,而人才的成長進步,又促進了企業進一步發展和做強做開,企業與人才共同發展,形成了良性互動。下一步,我們擬成立三聯書店出版集團,為人才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