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在“制訂地方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方案的建議”中指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部門應“確定本地區水平一至水平四教學內容的范圍和標準。”作者根據自己對新課程標準的理解,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就規定本地區體育教學內容范圍和標準(以下簡稱“規定”)的意義提出自己的一些見解和心得,不足之處還望諒解和指導。
一、規定有利于主管部門戰略性安排和調整本地區教學內容結構
地方的各個學校一般都會嚴格按照主管部門的規定和要求進行體育教學活動。當主管部門發現本地區的某些體育教學內容或標準需要進行一定的安排和調整時,他們只要相對的修改“規定”,就可以快速、有效、全面的把精神落實下去。例如:地方主管部門調研發現本地水平四的學生上肢力量和其他省市比較相對薄弱,他們就可以通過提高原“規定”中的相關上肢力量的項目考核標準、或直接在規定中加入針對性強的上肢力量項目,如單桿引體向上;再如地方主觀部門發現隨著文化、經濟的發展,本地在教學中應該加入某些內容,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只要在規定中添加這些內容,就可以快速有效的完善地方教學內容結構。
二、規定有利于體育成績和相關數據的整理、分析,便于監管
地方的各個學校每學期都會產生大量的體育成績數據,對這類成績的整理、統計、分析是非常重要的。若地方沒有規定體育教學內容和標準,各個學校的教學和考核是百花齊放,內容必然不可能完全一樣。即使同一內容,由于考核標準不統一,成績也不可以類比。這樣教學主管部門就很難判斷和分析本地區的體育教學的質量、學生體質的實際情況。地方上一旦規定教學內容的范圍和標準,這些問題就自然迎刃而解。統一的內容、統一的標準、統一的數據,極大的方便了體育數據的整理、分析和保管。
三、規定有利于保持本地區體育特色和傳統項目優勢
地方體育的傳統和特色一定要盡量的保持和發揚。有許多的傳統內容和項目在水平一至四階段就進行初步接觸和學習,但是一些地方的學校由于受場地器材、師資配備、考核考試等因素放棄應該開設的地方傳統課程和特色課程,長此以往將不利于地方體育傳統的繼承,不利于地方體育特色的發揚。而“規定”可以有效的解決好這類問題。面對教學內容的明文規定,學校和教師會認真貫徹和執行,從而有效的促使和監督地方學校對本地體育傳統和特色的開展。如:山東、河南這樣的武術強省,當地教育主管部門就應該明確規定教學內容中武術的必修及考核的標準,確保我國武術的瑰寶得以繼承和發揚。
四、規定有利于統一協調與達標測試和“體育中考”等的關系,有效避免“應試教育”
所有的學校都要進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而各地水平四的學生幾乎也都要參加本地區的體育中考。在目前“分”是命根的大環境下,地方的學校或多或少的把體育課直接跟考試連接起來,要考的內容就是必修內容,不考的內容就少安排,甚至不排。如有的地方學校從初一學生進校開始,體育課就緊緊圍繞中考內容展開,其他內容干脆擱置一邊,長期下來不利于學生身體和心理的健康發展,不利于學生素質的綜合發展,不符合國家提出的素質教育要求。而“規定”可以對這種現象有較好的協調和抑制作用。學校在忙于考試內容教學的同時,必須抽出時間和精力來進行地方“規定”內容的教學,而規定的學習內容是經過科學論證的,是符合學生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發展的,規定內容的學習可以有效的緩解和防止“應試教育”的泛濫。
五、規定有利于地區運動會和比賽類項目的設置公平、合理
舉行地區水平一至四學校的運動會和比賽,必須要考慮學生的身體、心理和運動能力水平,科學合理的設置一定的項目。它不可能完全像成人競技體育比賽一樣高能力、高技術、高對抗。那么設置什么樣的項目對所以參加的學校來講都是公平、合理的呢?這里我們就可以參照地區規定的教學內容的范圍和標準,來設置項目、方法和標準。例如:本地區規定了中小學生冬季必須進行“三項”教學,那地區就可以按照規定標準舉辦中小學生冬季三項比賽;若本地區規定初中必須進行陽光多人合作跑教學,那么在地區田徑運動會上就可以加入陽光合作跑的比賽。這樣在規定區域內的每一個學校都有比賽特定項目的基礎和能力,確保了運動比賽的公平合理。
六、規定有利于對教師進行統一培訓,促進教師成長
各地區都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和再教育,以此來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不斷適應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需要,如果本地區沒有制定教學內容規定,各學校的內容范圍和標準多少有差距,這就給培訓內容的選擇帶來了一定的困難。而“規定”的出臺,下面各學校的教學內容相對得到統一,主管部門就可以參照“規定”的內容范圍和目標要求,對本地區的一線教師進行系統、全面的技術和能力的培訓,使培訓達到理想的效果。同時在“規定”的制約和作用下,教師認真上好規定的教學內容,發揮自己在規定內的專長的同時也會盡量學習提高自身在規定內弱項方面的教學能力和技巧,規定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