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方與西方、改革派與保守派、佛陀與屠刀之間,他游走自如、平衡有術。他的政治理想是:國家穩定、經濟發展,讓民眾能夠過上好日子。
2012年11月26日,美國《外交政策》雜志公布2012年全球百大思想家名單,緬甸反對派領導人昂山素季和總統吳登盛并列榜首。有輿論認為,緬甸總統吳登盛進行的政治和經濟改革,為緬甸開啟了新的戰略機會。因此,新加坡《海峽時報》評選他為2012年度亞洲風云人物。
吳登盛政府的改革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贊譽。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說:“改革推進得如此迅速,以致著名的緬甸問題專家也不能確定是什么促成了改革。”不少人稱緬甸的改革為“緬甸之春”,稱吳登盛是“緬甸的戈爾巴喬夫”“緬甸的德克勒克”。
從職業軍人到民選總統
吳登盛出生在緬甸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深處的一個不出名的村莊里,那里至今還彌漫著上個世紀的氣息:水牛在稻田里拖著犁,穿著圍裙的女人們抽著煙,不時拍打下身邊的蚊子——在這個亞熱帶國家,蚊子依舊是傳播瘧疾和登革熱的元兇。
貧窮一直盤踞在這個小村莊,就像之前整個國家陷入的那種沉重停滯一樣。當年,和很多英屬緬甸的家庭一樣,吳登盛的父親靠編制墊子,在碼頭搬運的貨物為生——如今,緬甸仍有三分之一家庭過著這樣的生活。
吳登盛18歲考入緬甸軍事學院時,家里甚至都湊不夠學費。當時,成為職業軍人不僅能給家族帶來榮耀,更是從政的捷徑。在學校,他勤奮好學,畢業后順理成章成了一名少尉軍官。從基層排長、上校、參謀,直到進入軍隊核心領導層,吳登盛一直保持著低調、沉穩的作風。
2011年,當丹瑞將軍指定吳登盛“接班”時,外界普遍認為,要說他還有一絲絲優點的話,那就是能力平平。
在緬甸媒體眼中,吳登盛是“干凈先生”。搬進總統府前,他們一家都住在仰光一座普通的公寓里。遷至內比都后,他們的住宅也只是一棟政府為部長以上官員統一配發的小別墅。他的夫人說:“我們沒有錢,住的是政府的房子。”
2011年3月30日,緬甸軍政府宣布向民選政府移交權力,時年65歲的吳登盛正式宣誓就職。從軍人到總統,吳登盛完成了其職業生涯的華麗轉身。
隨后,吳登盛主政的緬甸新政府做出了許多令外界吃驚的舉動:釋放了包括昂山素季在內的部分政治犯并與其進行政治對話、解除互聯網封鎖、公開國民議會過程、允許自由報道民主力量和反對黨的活動、允許外國媒體在緬甸設立記者站……甚至還表示要解除對媒體報道的審查、限制。因此,有媒體稱他是緬甸的“戈爾巴喬夫”。
一個極權主義領導者,本可以像過往歷史中的其他獨裁者一樣,為了不失去自己手中的權力而抗拒世界發展大潮的到來。如果這樣,他們的結局就是湮沒在這浩浩湯湯的歷史發展大潮里,成為匆匆過客,很快就會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站在權力的頂峰,愿意放棄權力并結束專制的統治者,在人類歷史上少之又少。從這個角度看,吳登盛毅然告別軍人專制政權,讓緬甸積極融入到世界發展大潮中,殊為不易。
處世中庸 平衡有術
吳登盛主政以來,緬甸發生了兩件重要事情:一是緬甸政府開始大赦政治犯,包括釋放了一些重量級的政治犯;二是緬甸聯邦議會宣布,吳登盛總統在其任期內擱置緬中兩國的密松水電站合作項目。這兩件事可能都與來自西方和昂山素季陣營的壓力有關,是吳登盛政府希望盡快擺脫西方經濟政治制裁所給出的交換條件。這意味著緬甸政府開始傾向于在大國間保持平衡關系,避免過于依賴某一個大國,以更有利于本國的國家利益;同時這也意味著緬甸民間針對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正在上升。而對于中國來說,一個不得不讓人擔心的問題也擺在面前——緬甸會不會成為另一個越南?
新的地緣經濟格局已經出現。最近幾年,印度和中國的公司大舉投資緬甸的自然資源開發,這讓西方公司非常著急。2011年6月,緬甸政府宣布在過去的一年內緬甸獲得了創紀錄的200億美元外國投資,一舉改變了過去長期被孤立的形象,而上一年度緬甸所獲得的外資僅為3.02億美元,過去20年中所獲得的外資總共也只有160億美元。中國是緬甸的最大外來投資國,主要投資領域包括電力等領域。泰國、印度和中國香港也是緬甸重要的外來投資方。
圍繞緬甸,一場被稱為“大博弈”(Great Game,19世紀末英俄爭奪伊朗和阿富汗時使用的一個歷史名詞)的國際競爭浮現于西方媒體報道的字里行間,競爭的主角是被稱為龍與象的中國和印度。對緬甸抱有興趣的,還有高調重返亞洲的美國,后者一直保持的制裁政策在悄然接觸中已出現松動跡象。
2012年1月30日,正在新加坡考察訪問的吳登盛發言稱:“國際社會應該繼續對我們追求目標的努力予以支持和鼓勵,因為一個年輕的民主國家正在這個地球上出現”“我向你們保證,我將竭盡所能在緬甸建立一個健康的民主體制”。繼簽署解除昂山素季軟禁命令并與其會面后,緬甸現任總統吳登盛在新加坡的發言,成為世界尤其是西方解讀緬甸國家走向的一個最新標本。
吳登盛,逐漸學會在東西方大國之間找到緬甸的平衡點和更大的生存空間。
而在國內,20余年來,緬甸兩次最重要的民主運動,吳登盛都沒有和反對派結怨。
1988年緬甸爆發軍事政變時,吳登盛正在西北部的實皆省統領一支精英部隊。當其他將軍都在強力鎮壓反對派時,他卻釋放了那些從當時的首都仰光逃來的流亡者。
2007年,緬甸再次爆發“袈裟革命”,寺院僧侶走上街頭游行示威。此時,吳登盛已經是軍政府中最有權勢的四個人物之一。當時任總理的梭溫對僧人的反抗進行武力鎮壓時,吳登盛的態度依舊溫和。數周后,梭溫突然去世,吳登盛接替他成為軍政府的最后一任總理。
此前,緬甸學者溫敏在接受采訪時說:“他敢于提出和丹瑞將軍不同的意見,只要認為是對的,就會把意見擺到桌面上。當然,在溝通和表達的時候,他很講究策略。”
就任總統還不到半年時間,2011年8月19日,吳登盛就會見了最著名的反對派領袖昂山素季,并在她的父親、緬甸民族英雄昂山將軍的肖像下合影。這個舉動,比任何言語都更能表達吳登盛想要推進國家和解的決心。
顯然,無論是釋放政治犯,還是推動民主進程,吳登盛都不能獨自拍板,其中必然伴隨著改革派和保守派的角力——吳登盛從來沒有站到過誰的對面。唯其如此,他才會得到國內不同派別的認同和支持,成為緬甸國內民主勢力與國際社會普遍能接受的人選。所以,這個看似一步登天的農民的兒子,事實上是現實環境下緬甸總統的不二人選。
就歷史經驗來看,政治家秉持明智的戰略對國家的成功崛起有著重要的作用。要實現這一目標,政治家需要保持國內戰略和國際戰略的平衡,在國內層面,控制民眾不合理的激情和欲望,平衡各集團之間的利益沖突;在國際層面,政治家則應該引導國家追求適度的權力,同時保持自我克制,通過戰略學習積累經驗。一個成功的政治家就是天平中間的支點,是一個搞平衡的專家,因為只有平衡才會穩定。吳登盛無疑就是這樣的一個政治家。
“好人”政治家的愿景
“吳登盛是個簡單的人,是個好人。”緬甸海軍前統帥吳梭登說,“他是位政治家,不是政客。”
緬甸全國五千多萬人口中,80%以上信奉佛教。緬甸的每一個男人在一定時期內都必須削發為僧,否則就會受到社會的蔑視。可以說,緬甸是一個典型的佛教之國。然而,這個佛教之國卻延續了將近半個世紀的軍政府極權統治。一面是佛陀的注視,一面是黑洞洞的槍口,飽受折磨的緬甸正在兩極之間艱難地前行。
吳登盛也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他的背后依然還有軍方的強勢力量,而他的前方,是逐漸覺醒的、要求民主改革的普羅大眾。他注定是行走在兩極之間的人。
國家穩定與經濟發展,是吳登盛一再提到的兩個詞。他說:“緬甸全國人民,都應該參與到國家的各項事務中。首先,我們要遵從人民的意愿,使國家實現和平穩定,緊接著是經濟發展。這兩件事都正在進行中。只有讓國家穩定,經濟才能實現發展。”
在他看來,無論是政治改革還是經濟發展,他上任以來的各項措施都是為了緬甸民眾能夠更好地生活。吳登盛說:“無論如何,也不能讓緬甸再陷入動蕩狀態,所以,只要是為了緬甸國家利益,能夠讓緬甸實現和平穩定,緬甸政府在政治改革的過程中將真誠對待(任何建議)。要為了國家的利益,朝著共同的目標一起努力。這方面取得成就的標準,就是我們無論如何都要讓緬甸實現和平穩定,一定不要再出現動蕩(局面)。讓人民和平地生活,好好過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