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間諜、綁架、陰謀、毀謗、300億元融資告吹……2012年11月29日,三一集團董事長梁穩根突然借媒體之口大爆三一“恨別長沙”之種種“不得已”隱情,矛頭直指同處湖南長沙的另一家大型工程機械企業中聯重科“惡性競爭”,頓時引發輿論大嘩。
梁穩根是誰?三一集團董事長、2011年中國內地首富、曾為十八大中央候補委員的大熱人選。這樣一個聲名赫赫的民營企業家,竟會因“不堪同城對手之擾”,“絕望”下選擇避走北京?簡直讓人匪夷所思。
當日晚,中聯重科發文直斥該媒體所述純屬“無中生有、惡意中傷、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繼而湖南一副省長出面表態,“我們現在還在做工作,希望三一重工繼續留在湖南發展。”
然而三一、中聯此番隔空喊話,已然一把扯下雙方明爭暗斗多年僅存的面紗。面紗背后是什么?
“悲情”梁穩根
三一的內部早餐會是每周例會。按例,參會者是三一總裁助理以上管理層、各區域中心負責人、五大產業基地高層及各個事業部的領導,梁穩根主要布置工作、了解各業務部門工作情況并談自己對企業發展的最新想法。然而2012年11月21日的早餐會卻不同尋常。會上,剛參加完十八大回來的梁穩根突然宣布,要將三一職能總部遷往北京,搬遷將在兩個月內完成。
——這是他第一次明確表達“遷都”之意,且雷厲風行,以致在座的三一高管們都吃了一驚。消息一出,外界更是傳言四起。有稱三一“遷都”是為攫取更多政治資源,有稱其是為加速國際化進程,亦有人稱是因為三一在湖南屢遭中聯重科“惡性競爭”構陷。
無論如何,茲事體大。梁穩根1989年始創的三一集團現為中國最大、全球第六的工程機械制造商,員工5.8萬人,2011年營收高達802億元,上交利稅超過160億元——這在湖南僅次于湖南中煙工業公司,其旗下的三一重工、三一國際兩家上市公司合并市值更是超過1500億元。而三一隔壁,就是全球工程機械行業排名第七的中聯重科。可以說,正是三一與中聯齊頭并進,讓湖南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工業弱省”一舉超過江蘇、山東、廣東成為中國的工程機械第一大省,乃至“世界工程機械之都”。此時三一要“走”,怎么可能?
輿論如沸數日之后,11月29日,梁穩根親自對外發聲,面對媒體自稱一直身處長期被有組織的不實舉報、謠言和負面報道的沖擊之中。無論他本人還是三一在長沙都無任何秘密可言,行蹤都被對手監視,三一內部高層會議因此屢遭泄密,以致他基本不在長沙公司召開任何重要會議,要么輾轉到外地開會,要么只敢在辦公室外露臺上或者三一園區內一處池塘中央的亭子內開會。不僅如此,“在對手那里,三一除了販毒、賣淫不做外,其他壞事幾乎都做絕了”,2011年三一H股上市融資計劃亦是因對手炮制的“行賄門”事件最終告吹,損失慘重。
更聳人聽聞的是,梁稱其獨子梁在中亦曾遭綁架威脅,以致他被迫中止梁在中的接班計劃,安排其出國游學。
——他所說的“對手”,就是中聯重科。
2012年11月13日,一則名為“三一重工涉嫌派遣間諜和利用技術手段竊取商業秘密”的網帖出現在各大網站,被大肆擴散。該帖將矛頭對準三一,列舉了三一近3年來竊取中聯諸多商業秘密的種種非法手段,包括從湖南農業大學等本地高校物色應屆畢業生充當“情報人員”潛入中聯等等。與此同時,身陷“間諜門”的一名三一員工被抓,一名員工被監視居住。此后,中聯亦坦承:“網帖是中聯重科發布在OA系統上的資料,是我公司的內部資料。”
照梁穩根的說法,正是此次“間諜門”讓他終于下定決心“遷都”,“結束這一切,只有靠良知回歸,可人性之惡什么時候是個頭呢?”
誰比誰無辜
可以想見,這是一份必然引起軒然大波的“內心獨白”,但因沒有當事者中聯重科一方的說辭,實屬孤證。當日晚,中聯重科即發表嚴正聲明,稱此說法嚴重違背事實。
然而,雙方惡斗在業內早已是公開的秘密。據說“有些客戶為了得到更多優惠,甚至把雙方的人都約過來。兩家公司當著客戶的面直接競爭”。
12月3日中午,記者來到三一總部門口,數十名員工正在此休息,談及中聯重科直晃腦袋,“中聯重科不都是跟在我們后面?客戶來了長沙,往往是我們前腳走,他們后腳就跟上來了。”而中聯方面更是規定員工不能與三一員工有來往,否則開除。
——雙方究竟為何交惡至此?在梁穩恨看來,2006年是個關鍵時間節點。三一是純粹的民營企業,而中聯重科成立于1992年,前身為建設部長沙機械建設研究院。2006年,中聯管理層完成曲線MBO,從湖南省國資委手中回購了超過30%的股權,從而實現了對中聯重科的控制,隨后2000年和2010年,中聯重科分別在深交所和港交所上市。
三一集團總裁向文波告訴記者,“私有化之前,兩家的競爭還比較理性,參與改制后,(湖南)個別主要領導的子女成為中聯的利益合伙人之后,競爭關系就變得非常復雜。對三一動輒就利用公檢法等國家公器來進行管制。三一沒法在這里立足。”
然而在中聯方面看來,始作俑者乃是三一。正是2006年三一一手炮制的“短信門”事件,讓雙方競爭關系漸漸失控。
2006年8月20日,中聯在江蘇的一臺44米中聯泵車發生泵架斷裂。三天后,中聯在全國范圍內20多個省市自治區上百家客戶均收到了有關泵車泵架斷裂的短信包。
一位了解該事件的經銷商說,此次事件經過查證,證據表明為三一重工員工所為。在此事件后,不少客戶開始遠離中聯,轉投三一,而一些已買了中聯泵車的客戶,則找到中聯重科尋求解決方案。
之后,時任中聯重科混凝土機械營銷公司總經理的胡立宏對外稱,中聯重科方面曾致電三一高層,但對方在20多天的時間內未給予任何解釋。
一位在北京三一重機有限公司工作長達7年之久的離職高管,也對記者證實了上述中聯的說法。
至此,雙方矛盾開始公開化。按照此后業內人士的說法,如果說不堪忍受惡性競爭,應該是雙方都有而不只是單方面存在。
“沉默”詹純新
即便如此,記者在長沙當地采訪時,多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在長沙,三一的確沒法跟中聯重科競爭。—個顯見的事實是,盡管中聯重科的股權架構從國有企業轉變為仍有國有股份的混合所有制企業,但目前,湖南省國資委的占股比例仍有16.19%,仍為其第一大股東。用三一人的話說,“它這種亦國亦民的身份決定了它比三一更有‘競爭’優勢。”
而另一個較為敏感的原因是,同為湖南人,梁穩根出身草根,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則出身名門,其父為原湖南省高院院長,岳父曾任湖南省委第一副書記。
1992年,剛剛升任建設部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副院長的詹純新,帶領7名科技人員,借款50萬元,創辦中聯建設機械產業公司。此前,詹的運途平坦,1980年大學畢業后就被分配至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直到2008年,詹純新還擔任院長一職。
而在詹純新進軍工程機械領域后的兩年,梁穩根采納向文波建議,作出了第一次“遷都”的決定,實行“進入大城市、進入大行業”的雙進戰略,從相對偏遠的漣源搬遷到了湖南省會長沙,開始從事混凝土等工程機械的研發、生產、制造、銷售和服務。
此后,三一和中聯重科一步步成長為世界級的工程機械巨頭。
業內人士多評價三一高調、激情,中聯低調、內斂。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亦是梁、詹二人的寫照。“梁在30歲時就開始創業之路,做過很多生意。販過羊、釀過酒……創業屢次失敗。最終選擇重工這一行,把一個民營企業帶到今天的地步,克服的困難何其多,的確很不容易。”長沙當地一名主管領導感嘆。梁至今仍保持早起習慣,只要在長沙必會在7點召開早餐會議。
而對于詹,業內多評價其思維縝密、精于細節。詹20年來,完成了將一個事業單位向股份制企業的轉變,其過程也頗為艱辛。
諸如此類種種緣由也反映在政商關系上,湖南省委的一位人士亦對記者承認,中聯重科不僅能夠得到省委省政府高層的重視,在下面的執行部門方面,也非常“吃得開”,而盡管湖南省某些高層領導非常重視三一,不過三一長期以來激進的行事風格頗受不少基層政府工作人員的不待見。
或許正因為這種天生的“不安全感”,三一選擇了四處布局,產業基地在湖南省外和省內各占一半,而中聯重科在湖南省內的產業基地產量占比則在百分之八十以上。——反過來說,這會不會讓湖南方面相對更為倚重中聯重科?
也許,這是個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沒有答案。
2009年,中聯重科營收達207.6億元,凈利潤23億元;當期三一重工營收為164.95億元,凈利潤為19.62億元。這是中聯重科2006年改制以來業績首次超過三一重工。
緊接著2011年,低迷的宏觀經濟導致工程機械行業整體舉步維艱。三一和中聯重科兩大巨頭之間的惡斗,更是全面爆發。
“默契”
2011年8月,湖南省召開“攜手共進,實現湖南工程機械產業新跨越”座談會,中聯重科、三一重工等31家企業共同簽署了《湖南省工程機械行業公約》。顯然,此公約的簽訂并未起到多大的作用。
間諜、綁架、陰謀、毀謗、300億元融資告吹……精彩得宛如商戰大片。然而時至今日,雙方仍是各執一詞隔空喊話,都沒拿出過硬證據。
與之相對的,卻是三一不太好看的報表數據。2012年前三季度,三一重工累計實現營收407億元,同比下降1.5%,凈利潤58.7億元,同比下降23.4%。因會計政策變更,三季度公司資產減值損失沖回5.9億元,同時因政府補助增加,實現營業外收入1.8億元,二者合計7.7億元,使得公司經營實際處于盈虧平衡狀態。而前三季度,公司綜合毛利率同比減少4.4%,降至33.41%,三季度的毛利率更是僅為26.14%,同比下降達10.8個百分點,為其歷史最低水平。
反觀三一的同城對手中聯重科,截至12月3日,A股以7.86元收盤,總市值達606億元,在中國工程機械上市公司中市值高居榜首。
兩相對比,難免英雄氣短。不僅如此,最近一年來,三一負面纏身。繼此前媒體報道三一員工排隊辦理離職手續等事件后,又有媒體陸續爆出,因工資降低,三一女員工下班擺地攤,離職員工建“反三一群”等等不利消息。
這邊“裁員門”未完,那邊三一又深陷外界對于“間諜門”事件的質疑。據不完全統計,直至“遷都”消啟、放出之日,多家平面媒體以及將近200家的網絡媒體對三一“裁員門”進行了報道。而11月22日,三一“遷都”消息爆出之后,尤其是梁穩根11月29日自曝文章見諸報端之后,媒體的注意力幾乎已經全部都被吸引到三一中聯的“恩怨情仇”中來。
——是巧合嗎?
2012年12月初,記者奔赴湖南長沙。此刻矛盾雖已然達至沸點,然而涉事雙方已不愿再對外談起此事。
三一重工宣傳文化部部長陳志婷表示:“對于和中聯重科的事情,我們不再出面回應了,遷址是最高層考慮的事情。”
中聯方面也十分謹慎,其公司董秘申柯拒絕了記者的采訪。董事長助理、品牌宣傳部部長劉小平則說,“吵來吵去,已經沒有什么意義”,同時稱該公司將提起法律訴訟,公司法務部已經介入此事。
在此緊要關頭,雙方都“默契”地以緘默態度示人。三一內部人士透露,湖南省主要領導對此事均有關注,“這對湖南的招商環境已經有很多負面影響,已有領導出面協調。雙方都在保持克制。”
另類解讀
事實上,“遷都”之議在三一由來已久。梁穩根屢屢否決,理由是“不給省里添亂”。而在2012年12月4日的三一員工會上,“講政治”的梁穩根一再強調三一搬遷北京不是湖南的投資環境不好,也不是湖南主要領導偏袒競爭對手,更不是驕胃的因沒當選中候委而賭氣,只是為了避免同行之間惡性競爭,同時為了謀求更好的發展。
由此再回溯梁穩根的中候委之路一梁穩根要進入“中委”的消息沸沸揚揚地傳了一年。2011年末,諸多媒體在公開報道中稱,中組部已完成了對梁穩根的人事考察。報道還稱,他將可能棄商從政。而期間,無論是梁穩根還是三一集團從未對此傳聞作出過回應。
直至2012年11月11日晚,他在十八大梅地亞新聞中心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很多媒體在很早以前就說我要進中央委員會,我只能告訴你們,這是捕風捉影、空穴來風、別有用心。”這里的“別有用心”,指的依然是競爭對手的“捧殺”。
事實上,縱觀過去20多年三一的發展歷程和公司董事長梁穩根的路徑,不難發現,三一一直被湖南省高層稱為本土企業成長的標桿,并將其作為重要政績向前往視察的領導人展示,任何一個重要領導人到湖南視察時,都會被安排參觀三一。
也正是在這種效應下,三一更多地成為湖南的“政績工程”,梁穩根也相繼獲得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黨代表等各種政治資源,甚至在三一集團,曾經同時出現過兩個全國人大代表,這在全國民營企業界是絕無僅有的事情。在與中聯重科的競爭中,三一可能落于下風,但他所獲得的資源,同樣豐厚。
他有句話說,“如果現在共產黨要我把三一重工交給她,我也會非常高興地交給她,我的生命都是共產黨的,何況廠子。”
然而大熱倒灶,功虧一簣,他仍然沒能戴上“紅頂子”。雖然兩家都是工程機械巨頭,貴為中國首富的梁穩根未來真要和擁有國資血統的中聯重科拼起命來,會感到氣短嗎?
因此有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堅定認為,政治原因才是梁穩根最終下定決心搬遷三一的重要原因。
無論如何克制,喧嚷之后,三一的悲情底色已經打上,其“遷都”之行已經成為可能。為攫取更多政治資源,為加快國際化進程,為避免“惡性競爭”——可以說三者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