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蘭的移民事件之所以被輿論推上風口浪尖,因她不僅是知名企業的董事長、北京市朝陽區的政協委員,更大的爭議點在其剛于2012年6月高調發表“不移民”的愛國言論,3個月后便移民海外。言猶在耳,卻已物是人非,多少讓國人有一種被騙的感覺。
張蘭在回應媒體質問時聲稱:“要不是為公司上市,誰愿放著中國公民不當?”國內專家隨即作出回應:俏江南要在香港上市與張蘭更改國籍沒有任何關系。香港市場是一個高度開放的市場,任何國家的企業只要符合其條件都可以上市,公司董事長的國籍并不在港交所的審核范圍。事實上,俏江南已通過港交所的上市聆訊,在港上市基本已成定局。
那么,張蘭到底為什么要移民?拋開情感上的“欺騙”性質,從企業經營角度理性分析,其實質上存在三點原因。
最顯而易見的原因是,移民海外意在避稅。根據現行稅法,如俏江南上市,董事長張蘭的海外投資人身份將使其享受繳納不超過10%的個人所得稅,再者,對于俏江南未來的收購和套現,張蘭的個稅或按照移民國家規定來執行。這意味著,張蘭變更國籍后,將會大幅度減少繳稅數額。
再深入地分析一下,會發現其第二層原因是為其在香港上市之后并購境內關聯企業布局。俏江南早在2011年3月就向發審委提出A股上市申請,但是餐飲業并非國家重點扶持的產業,所以A股市場上市并未獲得通過,張蘭于是想到境外上市,但俏江南作為國內民企又將遇到另一個政策限制。按照商務部等6部委2006年發布的《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的暫行規定》,境內公司、企業或自然人,以其在境外合法設立或控制的公司名義,并購與其有關聯關系的境內公司,應報商務部審批。因此,俏江南在港上市之后如要并購境內關聯企業,還需要經過商務部這道“坎”。而一旦俏江南的掌門人張蘭更改國籍成為外國人,就可以通過外資企業的身份繞開國內的審批。
最后一個層面的原因,則是其試圖擺脫目前的投資與融資困局。
進軍境外市場一直是張蘭的一塊“心痛”,但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卻存在諸多政策限制。第一,由于資本賬戶下的外匯管制,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需要外匯管理部門審批,直接投資方面的審批政策不斷放松,但仍存在不少限制,而金融投資則受到嚴格管理;第二,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項目需要發展改革部門核準,在時間上、獲批性上都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這兩個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企業在境外尋求投資的機會。
再者,中國的金融體系本質上還是一個支持國企和大型企業的壟斷金融,大量民企和中小企業存在融資難的問題:銀行貸款難、上市更難、發債是難上加難。企業有融資需求,但諸多政策限制卻成了障礙。第一,外資PE要直接投資于中國企業,由于資本賬戶下的外匯管制,投資時外幣進入或退出中國市場,都受到外匯管理部門的嚴格管制,因此,外資PE投資中國企業往往采取紅籌模式或者可變利益主體(VIE)模式,通過海外投資、海外上市以規避相關管制;第二,《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的規定》的出臺使得紅籌模式不再可行,中國企業紅籌模式海外上市之路被堵,同時,外資PE的投資亦受到影響;第三,支付寶事件和新東方事件,使得VIE模式的合法性和穩定性受到質疑,導致外資PE以及海外股票市場投資者對于采取VIE模式的中國企業心存疑慮。中國企業引入外資PE和海外上市之路愈發困難,而企業家通過移民將企業變成外資企業,則紅籌模式和VIE模式將都不受上述政策限制,從而實現海外融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