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過去十年的互聯網大事,避不開“三大”:騰訊、百度、阿里巴巴。我認為,他們貢獻非凡:第一,他們在中國打敗了國外的互聯網公司,證明了中國互聯網公司在本土玩法上的能力;第二,他們把中國互聯網的“天花板”撐高了,現在市值幾百億美元的互聯網公司也不會讓人覺得稀奇。這在中國其他行業,特別是民營行業則很難想象。特別是阿里巴巴,它已成為中國互聯網在國際上的符號。
——這是過去的成果,但未來十年又會怎樣?要論及未來,則必先論及現在。
近幾年,中國的互聯網公司抄襲成風。大公司抱怨說,小公司都在抄,我憑什么不能抄?這其實是本末倒置:正是因為大公司抄襲,并借助既有的客戶渠道,甚至強行安裝、推廣,才逼迫小公司不得不走抄襲的“捷徑”。大公司沒有真正引導行業、引導創新,反而在壟斷用戶、壟斷流量的基礎上抄襲同行,強行推廣,導致整個互聯網創新能力惡化。未來十年,如果中國互聯網仍像今天這樣只有幾個大公司,那整個行業將失去創新能力與活力,這將是中國互聯網的不幸。
反觀我們的抄襲對象——大洋彼岸的美國,像Ebay、亞馬遜、谷歌這樣的老牌互聯網公司仍然富有活力,但這些大公司的存在并沒有妨礙像Facebook、推特等新互聯網公司的崛起。究其原因,我認為這在于美國建立了一套成熟的針對大公司的反壟斷機制,使得大公司不敢憑借自己的壟斷地位,去打擊、壓制競爭者。反壟斷機制的根本,在于防止大公司借助壟斷地位,排擠競爭對手,強行實現行業集中。美國大公司的商業道德不見得比中國的大公司來得高尚,但市場健康,正是反壟斷機制有效遏制的成果。
中國反壟斷法出臺三年,沒有任何作為。對大公司既沒有業務限制,也沒有拆分經驗。它本應成為懸在互聯網頭頂上的“達摩克斯之劍”,但如果對行業中利用壟斷地位進行不正當競爭的行為視而不見,那它將是一把道士用的桃木劍,得不到任何尊重。現在,創業公司舉報無門,要么忍氣吞聲,要么只能在微博上罵幾句。整個社會也形成了扶植大公司、崇拜大公司的風氣,唯收入論、唯市值論,只問結果,不問過程和手段。對大公司是委曲求全,對小公司則是求全責備。
因此,我感覺到今天的中國互聯網有一種未老先衰之貌,看一看VC的投資風格就能知道。
今天的VC,不再喜歡冒險,不投創新卻偏愛傳統行業、成熟的項目,對早期的互聯網創業公司的支持也減弱了不少。早期投資都依靠天使投資人來做。我把這個趨勢的轉變稱為“VC的PE化”。這一風格轉變,在于互聯網創新環境的惡化。換句話說,真正的創新越來越少。
另一個顯著標志,是成功的80年代創業者越來越少。中國的80后,成功的創業者只有一個Discuz的戴志康。但在美國,Facebook的扎克伯格、Groupon的創始人安德魯·莫森都是80后,推特的創始人杰克·多西則是1977年出生的。
中國互聯網需要幾家市值很大的“巨無霸”公司,但是也要有小公司茁壯生長的空間。這就像一個森林,不僅要有大樹,還要有很多小樹,更要有各種各樣的花草。在這個森林中,誰能長得更快、更高、更關注用戶體驗、更關心用戶利益,誰就應該有更多陽光雨露的滋潤,而不能橫著長,遮蔽了陽光,讓大樹之下寸草不生。
從產業發展角度來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不斷地有新的公司出現,有新的主意涌現,有小公司顛覆掉大公司,有新的商業模式破壞舊的商業模式,通過持續的新陳代謝,一個行業才有未來。我希望大公司的領導們能夠以更寬廣的胸懷,更高遠的視野來看待商業中的新陳代謝。一個大公司能做到百年基業,并不是死守疆土,而是通過不斷創新、不斷轉型來實現的。
如果中國互聯網“三大三小”的格局已定,不再有新公司出現,那不僅對整個互聯網行業不是好消息,對大公司也同樣不是好事。
我很認同斯坦福商學院的觀點:小公司才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動力。我想再加上:只有在司法上對大公司的壟斷地位形成制衡,小公司才能生存、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