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把海水變成淡水?
“沒有淡水怎么辦?”大家都發愁地想著這個問題。沒有走獸可以吃鳥蛋、海龜,但是沒有淡水卻是無法生活的。救生艇帶來的淡水最多只能維持兩天。“我們不能用鍋燒海水來造淡水嗎?”一個輪機員建議。
沈祖挺也正在考慮這個辦法,他接受了這個建議,但是用什么設備來收集煮開的海水蒸氣,又怎樣使它凝結和收集起來呢?他們的工具只有一把斧子,兩根鐵棒,材料只有救生艇拆下的十只銅皮空氣箱。經過輪機員、機匠們的反復打磨、敲打,終于做成了一個最原始的蒸餾器,在鍋上加起一個銅蓋,銅蓋的邊緣彎起水槽,使蒸氣在蓋頂冷凝后順著邊緣流到水槽再滴入淡水箱內。島上的灌木夠他們使用的。
開始試驗造水,大家都關心地圍著觀看。海水很快燒開并開始蒸發,蒸氣遇到銅蓋凝結成小水珠,慢慢地流到水槽里又順著水槽的小孔滴出來。“淡水出來了!”船員們高興得跳起來。負責試驗的船員不停地向鍋爐底送柴火,不停地往鍋里補充海水,淡水一滴滴地流出來。兩個小時過去了,計算一下共造出約兩磅淡水。為了多造出淡水,沈祖挺根據冷凝器的原理又在蓋上加了一個冷卻罩,用海水淋在罩上冷卻。
又經過多次改進,冷卻改為循環冷卻,一面淋一面回收,把海水補給改為連續補給,造水量成倍地增長。他們照樣做了兩套造水器,這樣只要白天工作十小時,兩套“設備”就能造出五十碗淡水來,足夠大家飲用。一個英國隊員向沈祖挺豎起大拇指:“行,中國人真聰明。”
在島上準備一日三餐
有了淡水,就能生存。然而,要做的事還很多。怎樣取得食物,怎樣御寒,怎樣防衛,怎樣設法與外部取得聯系,這些都需要細致考慮,分工安排。
沈祖挺和大家商量后,安排了八人負責造水,包括燒水、挑水、收集淡水、貯存淡水;安排八人負責炊事,除設法解決一日三餐外,還要加工食鹽(用海水曬鹽),腌咸鳥蛋、鳥肉、海龜肉等作貯備用;安排八人專門抓鳥,抓海龜,摸鳥蛋和采集一些可吃的樹葉;安排八人專任警衛和瞭望,他們在島的最高小丘上建立一座信號臺,安排專人瞭望天空和海面。他們將沙灘上的那捆橡膠搬來,架在柴火上,準備緊急時作為烽火信號。由于火柴剩下巳不多,他們決定保留火種,不讓它熄滅。剩下的人留作機動,哪里忙就在哪兒幫忙。
一經分工后,大家就忙碌起來。挑水的挑水,燒火的燒火,煮飯的煮飯,生活逐漸正常起來。一天三餐有了保證,有煮蛋、煎蛋,炒蛋(用海龜油),有鳥肉、龜肉,有時還有魚。可是新的問題又來了—食物中沒有葉綠素和纖維質,不好消化,普遍感到大便困難。于是“廚師”便設法在食物中加些“菜”(嫩樹葉及嫩草),盡管味道不好,又苦又澀嘴,可是經過用“作料”調過,還是可以入口的。這樣,食物的營養成分就好多了。
天開始暖和,白天氣溫達到二十七、八度。大家便把衣服脫下洗凈保存起來,準備獲救時再穿。在這荒島上,海員們開始過穿樹葉的原始生活。
他們造好了一艘小船
樹上的刻痕一條一條地增加著,一個多月過去了,生活雖然艱苦,過得還算安定。只是,哨所里仍然一無所得,連個船影子、飛機影子都沒看到過。
晚上,圍著火堆,大家七嘴八舌議論起來:“我們把那棵倒下的大樹做個獨木船,順風漂出海島吧。”“沒有工具怎么做獨木船?”“不是有把斧頭嗎!”“沒有鋸子怎么能把大樹鋸斷?”“我看用火可以燒斷。”人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這些主意啟發了沈祖挺。
第二天,沈祖挺帶了幾個人,將那棵倒下來的大樹,看了又看,量了又量。那樹干粗的一端直徑約有50公分,細的一端約30公分。選好了長度,他們便架起火來燒。為了防止火勢蔓延,在兩邊不斷澆水。這樣燒了一天大樹終于燒斷了。
人們把這4米多長的圓木滾到沙灘旁,用斧頭一斧一斧地劈起來。船頭劈成尖形還比較容易,但要挖個能坐人的艙位就不好辦了。費去將近10天的時間,只挖了一個僅能坐下一個人的小洞,然后插上一根桅桿,架起了風帆。
編后語:
這群孤島人造好小船后,是否能順利地駕船出海?讓我們期待下期的精彩內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