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蓀菌絲氨害是指因培養料中產生的氨氣超過一定極限,從而導致竹蓀菌絲生長停滯或萎縮死亡的一種現象。下面介紹竹蓀菌絲氨害的癥狀、成因與預防措施:
一、氨害癥狀
1.癥狀發生時間
竹蓀菌絲氨害癥狀多發生于播種后20~30天期間。其主要特點是,播種3~5天后,菌種可正常萌發并正常吸收養料。此后,以播種點為中心,菌絲向培養料蔓延,形成菌絲圈,菌絲潔白且粗壯有力。播種后20天內均未出現異常。播種后20~30天,陸續出現菌絲萎縮死亡現象。
2.癥狀主要表現
出現氨害癥狀后,菌絲圈內菌絲逐漸變黃,僅在菌絲圈外圍可見少許白色菌絲,菌絲纖弱、稀疏。菌絲圈內部的培養料呈黃色,與菌絲未蔓延到的黑褐色培養料形成強烈對比;菌絲圈內培養料松散,不能結塊。隨著時間的推移,少量菌絲可逐漸在局部覆土中蔓延,但菌絲纖細、稀疏,形成的菌索也明顯的細弱。
3.對產量的影響
竹蓀菌絲氨害癥狀發生后,對竹蓀產量影響極大。發生氨害后,每667平方米(1畝)僅收竹蓀干品5~10公斤,為正常產量的5%~10%,癥狀嚴重者近乎絕收,僅有數十朵竹蓀,且竹蓀朵型瘦小、纖弱。
二、氨害原因分析
1.添加尿素過量
竹蓀栽培目前大都采用發酵料栽培。發酵過程中,在培養料中添加一定的尿素以補充培養料中的含氮量。發酵法栽培竹蓀,尿素的添加量一般控制在總干料的1%~1.5%。目前出現尿素添加過量的原因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部分菇農存在培養料中氮素越高則產量越高的錯誤認識,盲目地增加尿素的用量;另一種是不少菇農不是按照總干料的百分比添加尿素,而是按面積計算尿素添加量,同時,對單位面積干料的用量隨意性大,有些甚至直接按濕料的1%~1.5%添加尿素,造成尿素添加過量。當尿素添加量超過一定范圍,在播種后多余的尿素繼續分解而IEouDLMD+KRi/dt6DO2OQg==不斷產生氨氣,導致氨害發生。
2.發酵工藝失當
發酵是竹蓀發酵料栽培方法的重要工序。目前生產中常見的問題,一是培養料的濕度不足,導致發酵過程添加的尿素不能溶解并被竹、木屑吸收;二是翻堆次數不夠或沒有將培養料拌勻,致使培養料中的尿素分布不均勻;三是沒有在適當的時機翻堆,使得培養料不能正常發酵或發酵效果不能達到要求。
3.播種時間過早
發酵結束后,培養料中往往殘留一定的氨氣。有些菇農在栽培中,發酵結束將培養料鋪上場地后立即播種、覆土。播種后培養料中的氨氣不斷逸出,對竹蓀菌種或已吃料的竹蓀菌絲產生傷害。
三、預防措施
1.適量添加尿素
發酵料栽培竹蓀,要認真測算栽培投料的干重,并嚴格按照不超過總干料1.5%的原則添加尿素,這是預防氨害產生的重要措施。
2.規范發酵工藝
目前,在竹蓀栽培中,培養料發酵大多參照蘑菇料的發酵工藝。培養料中的尿素是通過發酵過程得以分解,進而轉化為竹蓀生長發育所需要的養分。若發酵不完全,就有可能導致尿素沒有得到充分分解,易導致氨害發生。具體操作中主要應注意兩點:一是發酵時控制培養料的濕度在55%~60%,這樣易于尿素溶解并分布均勻。二是發酵過程至少翻堆3次。翻堆應在培養料堆溫上升至頂峰并開始下降時進行。翻堆應注意將各種原料混合均勻,且應將堆中與堆周邊的培養料互換位置。
3.掌握播種時機
發酵結束,培養料鋪入栽培場地后,不宜立刻播種。應在培養料鋪成畦5~7天之后,讓殘留在培養料中的氣態氨充分釋放,培養料已聞不到刺鼻的氨味后播種。這樣可有效地預防氨害的發生。
4.添加中和物質
在培養料發酵過程中,在培養料中添加1%的石膏粉。此外,過磷酸鈣也有中和氨氣的作用,可在添加石膏粉的同時,再添加1%~2%的過磷酸鈣預防氨害發生。
(福建省建陽市潭城街道“三農”服務中心 蔡翠芳 郵編:35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