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刊自2013年第15期《百姓焦點》欄目刊登關于《我的“‘三農’中國夢”》征文啟事后,陸陸續(xù)續(xù)收到很多讀者寄來的文章。從本期起,編者將選取廣泛具有代表性的征文與廣大讀者分享,希望他們的“中國夢”能引起大家的共鳴,激勵我們每一個人都堅定地朝著自己的夢想去奮斗和努力!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我初中畢業(yè)后,由于多種原因兩次與“躍出農門”這樣的機會都擦肩而過。
剛參加工作時,我在本村大隊做一般人都不愿干的苦差——打藥員,也叫技術員。當上技術員之后,我戀上這份工作,春播一粒種子,盼望她出苗,盼望她開花,盼望她結果,望著秋天一望無垠黃澄澄的景象,內心充滿豐收的喜悅。農業(yè)是有盼望的事業(yè),是一個與天地斗有樂趣的事業(yè)。熱愛是最好的老師。我白天在田間查蟲、查病、打藥,晚上挑煤油燈讀《湖北農業(yè)科學》雜志,從中汲取“營養(yǎng)”。由于有理論指導,我年年都被評為“模范科技工作者”,得到組織上的認可!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改革潮流勢不可擋,農村率先實行責任制。先是“大包干”,后是分田單干。我的技術員職務也隨之被取消。但我熱愛農業(yè)技術的熱情絲毫未減。1984年首次結緣《農村百事通》雜志,引種小麥一舉成功。隨后幾十年至今仍堅持訂閱該雜志,百讀不厭。由于有了從雜志上學到的知識的積累,我又與縣電臺聯(lián)系上,成為農業(yè)稿件特約記者,將近三十年未間斷。在這幾十年間,我不但閱讀大量農業(yè)期刊,還重點精讀《水稻栽培生理》《農業(yè)昆蟲學》《棉作學》等六本大學教材,并寫下幾十萬字的學習筆記。我將學來的知識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給一些科普雜志投稿,沒想到在一些省級報刊上居然刊登了我的“豆腐塊”,其中,《農村百事通》就采用了4篇。
我的小論文一發(fā)表就在縣里參加通訊員會議。通過這些通訊會,我也結識了許多縣、局級領導。隨后,我被評為當地的“農民技師”。2009年我被縣科協(xié)選為全縣科技工作隊成員,同年被縣農業(yè)部門聘為農函大教師,第二年被縣科技局聘為特科技特派員。在縣科協(xié)、科技局、農業(yè)局、氣象局支持下,2006年、2012年我先后出版了《土專家手記》和《農作物栽培100問》兩本書。這兩本書重點講鄂東觀音掌山藥、西瓜、水稻、棉花栽培技術。兩本書語言簡明扼要,以一問一答的形式呈現(xiàn)給讀者,農民一讀就懂,一看就會。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縣科技局發(fā)文批準成立清水河鄉(xiāng)科技咨詢服務部。幾十年來我騎自行車,依托科技站的招牌,以良種為紐帶,以傳技為目的,將良種、書籍送到農民手中。為了讓農民早日掌握技術,我先后三次拿出資金數千元,在全村范圍內獎勵棉花高產能手和西瓜種植大王。
我全心全意為農民服務的事被縣科技局作為模范表彰,并兩次被評為優(yōu)秀科技特派員。2003年我還被評為“蘄春十大新聞人物”,縣電臺以“土專家——管志雄”為題采訪我。《湖北日報》、《黃岡日報》多次報導我的事跡。2011年我又被縣里評為“十佳農村實用技術人才”。
我們當地土壤特別適合種植山藥。許多農民都想種,但不懂技術怕失敗,而且還怕產品找不到銷路。在一次全縣三級干部培訓會上,鄉(xiāng)親們提議:“志雄呀!你搞個合作社,指導我們種山藥、賣山藥吧。”我請示鎮(zhèn)領導后,隨即成立蘄春縣志雄山藥合作社。合作社每年上半年指導村民種山藥,下半年幫助村民賣山藥,年終總結評比,獎勵優(yōu)秀種植戶,讓農戶互相交流經驗,提高種植技術。經過三年運作,合作社已初具規(guī)模,聯(lián)系6個村200多戶,共種植13.33公頃山藥,每年銷售3000箱以上。每公斤價格也提高了1~2元,年產值200萬元左右。合作社的山藥在縣有關單位支持下成功注冊了“時珍故里”商標。
幾年來,我日思夜想,希望我們合作社的“時珍故里山藥”不但成為全國有名的降血脂、降血糖的健康綠色食品,還能成為農民致富的優(yōu)良首選品種。當然,我最大的夢想就是與種山藥、加工山藥、營銷山藥的仁人志士交朋友,成為名副其實鄂東山藥王!
(湖北省蘄春縣漕河鎮(zhèn)三馬河村志雄山藥合作社 管志雄 郵編:435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