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中央“三農”政策的推動下,我國農村經濟正在快速發展,農業產業顯示出廣闊的市場和發展前景。許多地方出現了“招商引資”鼓勵資本下鄉的新形式。在這種大環境下,不僅廣大農民加快了農業開發步伐,許多從事其他產業的人員在產業轉移中也熱衷于農業開發,創辦種植園、養殖場、家庭農場。不少人由于從事農業開發嘗到了甜頭,走上了富裕之路,但也有一些人卻敗走麥城,慘遭經濟損失。本期就農業開發應注意的一些問題,匯集專家的指導意見,敬請關注。
對于從事農業開發者來說,要求自身應有較高的市場經營、生產管理等能力。在開發一個項目之前,應廣泛收集和正確分析各種信息,做好充分的市場調查,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看準了再行動。
1.全面掌握、正確分析各類信息。開發者對各種信息中的產品價格、生產產量、經濟效益、適用范圍、技術難易、市場需求等,都應做全面分析、辨別真假。現在是信息年代,有志于農業開發的朋友可多到網站查詢,選擇網站時要相信官方網站,不要輕信小網站,還要多看報紙雜志,多到相關部門向有關專家進行咨詢,從多方面查詢信息的可靠性。更可靠的方法是到信息來源地進行實地考察,做好前期調查工作,掌握真實的信息之后再做項目選擇。因信息失真的教訓不少,如前些年的海貍鼠回收養殖事件,由于信息的虛假,使養殖者有苦難言。
2.把握市場。從這幾年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到蒜、綠豆、生姜賣不出去的轉變,給農業開發者鄭重地提了一個醒:必須把握市場。農業開發也是從事商品生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同樣會受到市場供求的制約。項目上馬前,應做好市場調查:從過去和現在的行情進行比較,縱向上預測市場發展方向;從本地、省際、國內甚至國際市場進行行情分析,橫向上掌握市場情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少我多、人多我不上。一些開發者因缺乏商品經濟意識,不注意市場調查,喜歡隨大流,聽到或看到別人從事某項農業開發,也跟隨從事該項農業開發。有的則只顧生產,不事先謀求市場。這樣不顧市場而盲目上馬的項目,由于市場飽和或產銷脫節,結果是生產的產品賣不上好價格,甚至成為一文不值的廢品。例如,去年的南方柑橘,因產量過剩,柑橘滯銷甚至爛在樹上。這樣的項目應謹慎上馬。只有看準了市場,謀劃好銷路,項目上馬方可成功。
3.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在上項目之前,開發者應對開發項目的資金投入、技術設施、勞動力及原材料供應等作全面的可行性分析,對已有的資金、技術、勞力、原料等作出正確的預算,有多少資源,辦多大事情。不求大,但求穩,穩中再求大。同時對所開發項目的地域適宜性也應認真調查研究。氣候、環境等條件對農業生產常起決定性作用,所謂“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不同品種常因氣候環境條件的差異而表現各異,有的甚至不如當地品種。因資金不到位,技術不配套,項目“水土不服”等半途而廢的例子也時有所聞。江西衛崗奶業失敗的原因之一,就是新余市的奶源有限,地方資源不足。只有量力而行,穩扎穩打,才能使開發的項目立于不敗之地。
4.農業開發者要多依靠政府資源,還可加入行業協會(龍頭企業或專業合作社),統一管理、統一原材料和產品銷售的渠道和價格,形成抱團經營。一旦有天災人禍,可由行業協會的風險基金補償或政府扶持。
另外,對于農業開發管理部門應搞好開發培訓,提高開發者的素質,強化開發管理,做好宏觀調控。農業開發者應經過有關部門的技術、生產、經營管理等理論培訓,有條件的還可進行生產實習或見習。農業開發管理部門應對農業開發項目進行可行性論證和考核。對開發者的素質培訓、能力考核、產銷服務、風險保障等進行宏觀管理,不能看見開發報告就給扶持資金的“撒胡椒面”式的扶持。政府應對有前景和戰略基礎性開發項目進行扶持,使其做大做強,使農業開發得以健康發展。
(江西省新余市農業局 劉潔文 廖艷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