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高效、生態、環保和節能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大棚生態種植養殖模式,是指以大棚溫室為中心,將植物、動物、微生物有機結合,形成相互依賴、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生物鏈,從而生產出無害化食品的循環經濟模式。本期編者從節能和高效利用的角度給讀者介紹大棚生態種養模式,以提高種養業的經濟效益。
塑料大棚生態種植養殖模式由塑料大棚、豬舍、沼氣池、秸稈飼料發酵池、瓜果菜田等幾部分組成,它能使溫室效應提高30%以上,并能使資源多次循環利用,達到節糧、節肥、節能以及減少污染的目的。
一、各組成部分建設技術
1.塑料大棚:塑料大棚的面積以南北寬8~9米、東西長40~60米為宜。
2.豬舍:豬舍應建在塑料大棚入口一側,東西寬3~4米、南北長5米,南部為圈坑,北部為豬舍,以養豬6~10頭為宜;豬舍四周建墻,與大棚屋面塑料膜連接封閉,將豬舍與瓜果菜田分開,中間隔墻上、下各設豬、菜交換二氧化碳和氧氣的窗孔,窗孔24厘米×24厘米。
3.沼氣池:沼氣池容積為8~10立方米,配一灶四燈燃用。
4.秸稈飼料發酵池:秸稈飼料發酵池建在豬舍墻北,并列雙池,容積各1.5立方米,每池1次發酵干秸稈粉約125公斤,兩池交替,間隔1周投料。
5.瓜果菜田:瓜果菜田開發面積333平方米(0.5畝)以上,一年四季種植各種瓜果蔬菜。每年所產的10噸沼渣、沼液基本上可滿足田間基肥、追肥的需要。
二、應注意的幾個技術環節
1.秸稈飼料的處理:秸稈飼料先粉碎(作豬、禽飼料應切細碎一些,牛、羊飼料可粗糙一點),用堿處理,調節好pH值,加入營養物和發酵的菌劑,拌勻、裝池、密封池口,厭氧發酵2周。兩個池先后交替投料,發酵喂用,現用現取,嚴密保存,防止霉變。秸稈飼料也可與玉米面、餅粉、魚骨粉、生長素等拌勻混用。初喂豬時應先調試,使其逐漸適應,1天可節約飼料0.5公斤。同時注意調節豬的飲水量,先喂料后飲水。
2.豬圈中的糞便應及時沖刷入沼氣池,以免揮發氨氣等毒害瓜菜。同時注意調節豬舍的溫濕度,舍溫超過30℃,濕度高于70%時要開天窗通風換氣。為了補充瓜果菜光合作用所需二氧化碳,應在早晨日出后打開隔墻上、下的氣窗,日落后關閉,午間日溫過高或陰雪天氣不宜進行。
3.沼氣池日產沼氣1~2立方米,既可用于夜間大棚照明、增溫,又可用于提高棚內二氧化碳濃度。沼液既可用來喂豬,又可稀釋用作瓜菜葉面肥,取1份沼液兌1~3份清水,于午后噴施于瓜菜葉背面,有利于作物吸附吸收。沼氣池取沼渣可在高溫季節揭棚后進行。
4.在瓜果菜園的管理上,應根據不同的瓜果蔬菜品種與豬舍、沼氣池運行配合得當,合理用氣用肥,減少化肥、農藥用量,從而保證瓜果蔬菜的質量。
三、效益分析
據實際測算,用秸稈飼料喂豬,每頭豬每天可節約糧食0.5公斤以上,可降低成本80元。一個8~10立方米的沼氣池全年可產氣200~300立方米,可節約標準煤1噸左右。沼渣富含氮、磷、鉀等元素,每年可產生10噸沼渣,相當于200公斤碳酸氫銨。通過施用沼渣肥可使瓜果蔬菜的產量提高20%以上。總之,塑料大棚生態種植養殖模式實現了農業生產低投入、高產出的效果,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有明顯提高。
(北京 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