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荸薺新品種通過鑒定 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由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主持的“桂蹄2號荸薺新品種選育與產業化技術應用”項目(以下簡稱“項目”),最近經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學技術廳組織鑒定:項目技術居國內同類研究的領先水平。
廣西是我國荸薺第一大產區,種植面積占全國種植面積的50%以上。但受荸薺品種單一、種性退化、抗性及大果率低等因素的影響,產業化發展受到較大的限制。
近年來,廣西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針對以上問題因素,進行育種技術創新,通過莖尖組織培養,育成了鮮食加工兼用型荸薺品種——桂蹄2號。同時,項目率先研究應用荸薺組培苗兩段育苗技術,并完善與之配套的高產標準化栽培技術,建立了世界領先年產1000萬株荸薺組培苗快繁技術體系、種植技術示范推廣體系和長效機制,確保良種良繁,實現組培苗當年種植當年商品化采收。
該“項目”技術減少了荸薺病蟲害的發生,縮短了生產周期,降低了種植成本,提高了種苗質量、球莖產量和大果率。相比荸薺傳統品種,桂蹄2號具備產量高、球莖大、品質好、耐儲運等優點,營養豐富、肉嫩多汁、清甜脆口。
(廣西 吳小康 楊立華)
云南食用豆研究領先全國
云南省農科院(聯系電話:0871-65893201)選育的優質蠶豆品種“云豆324”和“云豆早7”占據了全省大半市場,該院育成的鮮銷豌豆品種“云豌18號”,年推廣面積已達1.33萬公頃(20萬畝)以上,種植農戶正以每年5%的比例增長。
從抗銹病品種到抗霜凍品種、早熟蠶豆品種,通過引智創新,云南省實現了食用豆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育成一批優質高產豆類新品種示范推廣。近日,云南省農科院“優質食用豆引進與開發”項目,獲國家外國專家局“國家引進國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廣基地”授牌。
(云南 陳云芬)
天津換新水產良種場培育的“蘆臺魴”通過國家審定
農業部發布的第1926號公告,公布了最新一批7個水產新品種。國家級天津市換新水產良種場(聯系電話:022-69591668 69572771 )經過8年培育成的“蘆臺魴鲌”入選。至此,換新水產良種場已育我國水產新品種數達到8個。
“蘆臺魴鲌”因其培育地在天津寧河縣蘆臺鎮而得名。經多年的養殖實踐,該品種的主要優勢有三:一是生長快。該品種具有明顯的雜種優勢,生長速度快。一齡魚比父母本快64.52%,二齡魚比父母本快16.20%;一齡魚種可長至50克以上,每667平方米(1畝)產量在1300公斤以上;二齡成魚可長至600克以上,每667平方米產量2200公斤以上。二是食性廣。該品種改變了父母本的攝食結構,為雜食性魚類,攝食廣泛,飼料轉化率高,飼料系數在1.3左右,養殖成本降低50%以上。三是營養價值高。該品種肌肉營養豐富,含肉率高達84.38%,蛋白質含量高達19.99%,并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元素和維生素E。這些營養成分高于其他魴鲌類品種。四是能凈化水質。該品種在養殖過程中,攝食池塘中的浮游生物對水體中的藻類有一定的控制作用,達到了凈化水質,生態養殖。
(天津 安濤)
太空小麥家族添新丁
—— “航麥6號”
在2002年搭乘“神舟三號”飛船遨游太空后,歷經10年精心培育,陜西省首個航天搭載小麥品種“航麥六號”在楊凌選育成功。該品種多年來經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組實際考察和論證,經陜西省種子管理站通過了審定,省小麥測產小組現場測產,平均每667平方米(1畝)產量達到686.35公斤,每667平方米凈產量達683公斤,具備高產、優質、抗病性強等特性。
該品種屬弱冬性,苗相半匍匐,葉長挺,葉色深綠,分蘗成穗率高,株高68~72厘米,穗長方形、長芒、白殼、多花、多粒、角質、千粒重43~45克。出苗整齊,苗勢健壯,越冬性好,莖稈堅硬,彈性好,抗倒伏力強,成熟期葉綠穗黃,抗干熱風和高溫酷暑,中抗條銹病,抗赤霉病。“航麥六號”將于2014年在陜西推廣, 預計種植面積達3.33萬公頃(50萬畝)。
(陜西 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