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冬季馬鈴薯無公害超高產技術再傳捷報
在云南省著名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的帶領下,由云南農業大學冬季馬鈴薯研究團隊推廣的冬馬鈴薯無公害超高產技術示范和應用再傳捷報:在新技術助力下,建水縣甸尾鄉冬季馬鈴薯示范田創下了每667平方米(1畝)產量為5.5噸的最高產。據了解,這不僅是迄今為止云南省冬馬鈴薯的最高產,在全國也頗為少見。
針對冬春季節的特點,云南農業大學冬季馬鈴薯研究團隊在科研中提出,利用冬春干旱順勢發展冬季馬鈴薯產業,在低海拔河谷地區種植適于旱季高產的馬鈴薯品種,抗旱減災,盡量減少干旱帶來的損失。在此基礎上,團隊形成了一整套在云南省大部分地區推廣應用的冬馬鈴薯無公害超高產技術。
據朱有勇院士介紹,利用旱季種植馬鈴薯,馬鈴薯晚疫病等病蟲害極少發生,加之云南省冬季光照足、熱量高、晝夜溫差大,完全能實現馬鈴薯生態栽培,且鮮薯產量高、品質優,無農殘、生態安全。云南省冬季馬鈴薯一般11~12月播種,翌年3~4月收獲,是全國最早上市的鮮薯。今年全國冬馬鈴薯市場較好,全省各地田間平均收購價每公斤達到3.5元以上,促農增收顯著。據悉,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該技術在全省的推廣應用,計劃在3年內在全省推廣13.33萬公頃(200萬畝),以大幅度提高農民的收入。
(云南 谷雨來)
青農大超早熟“秋草莓”通過鑒定
前不久,由青島農業大學“草莓教授”姜卓俊承擔的“超早熟無公害草莓栽培技術研究與開發”項目通過了專家鑒定。專家們認為,該項目在國內首創草莓超早熟栽培技術,于10月中旬收獲上市,比原有栽培方式提早兩個月。下一步,“秋草莓”將加大推廣范圍,有望批量走向居民餐桌。
(山東 李珍梅)
水稻“四淺三控”灌溉法全國推廣
記者從近日召開的水利部科技推廣計劃執行項目中期檢查匯報會上獲悉,由地處益陽市的湖南省灌溉試驗中心站為主承擔的國家級科技項目——“超級雜交稻高產栽培‘淺控結合’灌溉技術推廣”項目被評定為優秀推廣項目。
益陽是湖南省糧食主產地之一,長期以來,農民沿用“淹水種稻”、“深水返青”、“寸水打苞”的灌溉習慣,稻田不斷水,造成稻田水肥氣熱不協調、肥料利用率低、無效分蘗增加、病蟲害及后期早衰倒伏嚴重,且田間耗水量大,管理成本高,產量及生產效益低。
湖南省灌溉試驗中心站在水稻高產栽培“淺控結合”灌溉技術推廣中,制定“四淺三控”技術方案,即對超級稻移栽返青期淺灌、分蘗前期淺灌、孕穗期淺灌、抽穗期淺灌、分蘗后期控灌、乳熟期控灌、黃熟期控灌,按水稻成長節點研究節水灌溉中的各類技術參數,形成了操作簡單的技術規程。這項技術改變了傳統的淹水灌溉方式,改善了水稻生長的生態環境,顯著地降低了稻田耗水量,減少了農藥及化肥用量,并增強了水稻抗病、抗倒伏的能力,提高了水稻的產量和稻米的品質。
(湖南 胡可)
萊州培育出5個杏梅新品種
據悉,中國梅花品種國際登錄鑒定會在山東省萊州市舉行。經權威專家們的仔細對比篩選,萊州培育的5個杏梅新品種從19個新選育的梅花品種中脫穎而出。
專家認為,這5個梅花新品種不僅花大、色艷、觀賞性強,而且其抗寒性明顯優于其他梅花品種,為我國梅花北移增加了難得的抗寒梅花新品種,填補了我國30年來無杏梅系新品種誕生的空白。新品種是萊州市梅花研究所(電話:0535-2266535)所長朱志奇先生歷時6年研發出來的,目前,研究所還有14個品種在觀察研究中。
(山東 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