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最新統計顯示:目前,全國有8.5萬個村開展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活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經營單位達170萬家,其中農家樂150萬家,規模以上休閑農業園區超過3萬家,年接待游客7.2億人次,年營業收入達到2160億元,從業人員2600萬人。
休閑旅游模式多樣化
目前,我國的游客,尤其是來自城市的廣大游客,已不滿足于傳統的觀光旅游,個性化、人性化、親情化的休閑、體驗和度假活動漸成新寵。農村地區集聚了我國約70%的旅游資源,農村有著優美的田園風光、恬淡的生活環境,是延展旅游業、發展休閑產業的主要地區。
記者從農業部社會事業發展中心了解到,伴隨游客的需求變化,鄉村旅游近幾年也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從“吃、玩、釣”等傳統方式向科普、教育、養生等內容拓展。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邊,鄉村旅游已發展為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休閑農莊、觀光采摘園、農家樂等多層次、多方位,結合森林、溫泉、滑雪等資源的能滿足不同消費群體需求的旅游新業態。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多樣,比如觀光采摘型的深圳光明華僑畜牧場、科普示范型的上海鮮花港、生態參與型的陽朔鄉村游、低碳體驗型的北京留民營村、民族節慶型的廣州從化李花節、農家休閑型的重慶農家樂等,都已經創出了鄉村旅游的品牌。
提升了農民的幸福指數
鄉村旅游讓農民看到,腳下的土地不僅能生產農產品,還能把田園風光、農事文化、農家情趣等轉化為旅游產品,實現“種莊稼”與“種風景”的完美結合。鄉村旅游已成為農民四季不斷的重要產業和收入來源。
據農業部統計,鄉村旅游每直接安排1個勞動力就業,就可帶動交通、商貿、旅游、餐飲等相關行業增加5個就業機會。比如湖南省鄉村旅游直接吸納農民就業24.2萬人,以此推算,可間接帶動120萬農民就地就業,鄉村旅游使農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四川省郫縣農科村年接待中外游客已突破100萬人次,村里農民年人均收入已經超過5萬元,成為全國鄉村旅游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一面旗幟。
在提高收入的同時,鄉村旅游還使農民的家園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大提升了居住在鄉村的人們的幸福指數。比如江西省婺源縣發展鄉村旅游,讓常見的農作物油菜花成為吸引游客的最大美景,該縣也由農業縣成功轉型為旅游縣,并獲得了“中國最美的鄉村”稱號。浙江省安吉縣很多外出打工的農民回鄉經營農家樂,避免了家庭成員因長期分離而造成的情感問題,提升了農民的家庭幸福感和穩定感。
投資經營趨向多元化
鄉村旅游貫穿一、二、三產業,融合生產、生態、生活等多種功能,是目前我國發展速度最快、發展潛力最大的新型業態。農業部社會事業發展中心主任王秀忠介紹說,鄉村旅游的經營規模正在從零星分布、分散經營向集群分布、集約經營轉變,從農民自發建設向各級政府規劃引導轉變。經營主體已從農戶經營為主向農民合作組織和社會資本共同投資經營發展轉變,形成了多元投資結構。例如在福建全省鄉村旅游企業中,民營和外資所占的比例已經超過了90%。
業內專家指出,鄉村旅游的發展目前由于受到現有土地流轉制度的限制與農戶自身資金的限制,起點低、規模小、分布廣,因此必須走集約化道路。黃山“徽州農舍”是一種全新理念的鄉村農家樂經營模式,目前已入駐徽州區坤沙村、長潭村等地,由旅行社投資經營,與市場直接對接,并由村委會組建的鄉村旅游協會實施日常管理,實行“企業+協會+農戶”的經營模式,實行統一營銷管理、統一接團分客、統一服務標準、統一收費結算,充分調動了農戶、企業、村集體共同發展鄉村旅游的積極性。這種鄉村旅游經營模式,有利于農家樂塑造品牌、抱團開拓市場,對喜愛自駕車、自助游等出行方式的游客很有吸引力。(來源:人民網)
相關鏈接:
《全國休閑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重點工程
一、示范基地創建工程
為了進一步調動地方發展休閑農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社會公眾的參與熱情,農業部和國家旅游局將持續開展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示范點創建活動。通過創新機制、完善標準、優化環境、規范引導,逐步使休閑農業由單一休閑服務向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現代服務業一體化延伸,形成主題鮮明、特色突出、內涵豐富、產業完備、功能齊全的休閑農業示范基地,帶動全國休閑農業持續健康發展,到2015年全國建成一批休閑農業示范基地。
二、知名品牌創建工程
圍繞生產、生活、生態、人文等內部要素,接待能力、就業人數、休閑收入、游客感受等外部因素,統籌設計評價指標,分類開展以全國最有魅力的休閑鄉村推介、全國休閑農業星級評定為核心的休閑農業品牌培育工程,打造一批有影響的休閑農業知名品牌和節慶活動,提升產業影響力、社會認知度和產品知名度,引領休閑消費熱點的形成,提高全國休閑農業發展水平和經濟社會效益。到2015年,全國培育一批休閑農業鄉村和星級休閑農業點。
三、支撐體系建設工程
圍繞休閑農業產業發展需求,加快建設休閑農業公共服務平臺,形成集全國休閑農業信息服務、管理咨詢、營銷推介、物流交易、虛擬展示為一體的現代信息支撐體系,為休閑農業發展營造良好氛圍。借鑒相關行業管理經驗,遵循休閑農業產業發展規律,制定休閑農業行業標準,規范休閑農業設施建設和服務。加強休閑農業設計研究體系建設,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建立一批休閑農業設計研究中心。
四、從業人員培訓工程
將休閑農業從業人員培訓作為一項公益性工程納入國家財政支持范疇,加大投入力度,擴大培訓規模。組織專家精心編撰培訓教材,確保培訓質量。依托各類培訓機構,大力開展休閑農業管理和服務人員培訓。充分運用現代傳媒技術在培訓人員方面的優勢,加大遠程培訓,顯著提升信息化對休閑農業發展的支撐作用。到2015年,使全國從事休閑農業的從業人員大部分參加過專門培訓。
五、鄉土文化挖掘工程
鄉土民俗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也是休閑農業持續發展的靈魂。針對目前休閑農業區域同構和產品同質問題,“十二五”期間,要加大鄉土民俗文化收集整理挖掘力度,開展全國休閑農業鄉土文化藝術園創建活動。按照傳承與創新相結合的理念,就地取材挖掘田園文化,尋幽探微發揚山水文化,追根溯源傳承建筑文化,去偽存真濃縮民俗文化,促進鄉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形成鄉土民俗文化區,加快鄉土民俗文化的推廣、保護和延續。
六、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加快休閑農業場所的路、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明晰的路標指示和完備的停車場。參照相關規范標準,改善住宿、餐飲、娛樂、垃圾污水無害化處理等服務設施,使休閑場所的衛生條件達到公共衛生標準,實現垃圾凈化、環境美化、村容綠化。加強休閑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建設,在動植物新品種引進、現代種養技術示范、設施農業生產設備、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等方面加大建設力度,為拓展農業功能創造條件,使消費者“乘興而來、放心休閑、滿意而歸”。(來源:農業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