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編劇邁克爾·布萊克的小說《與狼共舞》不僅對印第安人形象做了歷史的撥正,而且在對印第安人的正面描繪中體現了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反思。題名《與狼共舞》象征了印第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鄧巴與印第安人共榮共存、理想的文明與文明之間的關系;表達了對人與自然關系、對人類文明發展道路、對民族之間關系的反思;表現了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多元文化應在不斷對話和交往、互相認識和互相借鑒中和諧共存、民族與民族之間應和睦共處的理想。
象征手法的理論
1.象征的概念及象征意義溯源
作為藝術創作的基本藝術表現手法之一,象征表達思想和感情不是直接描繪它們,也不是通過與具體意象明顯的比較來解釋它們,而是暗示這些思想和情感,通過運用那些未加解釋的象征在讀者心中重新創造它們[1],即象征是借助于某一具體事物外在特征,暗示特定人物或事理,寄寓藝術家某種深邃的思想,或表達某種富有特殊意義的事理的藝術手法。
象征意義或來自常識性的聯想,或遠古的圖騰崇拜,或宗教儀式,或神話故事,為“傳統象征”。[2]如紅色象征喜慶、白色象征哀悼、喜鵲象征吉祥、烏鴉象征厄運、鴿子象征和平、鴛鴦象征愛情等。另外還有“個人象征”,即藝術家個人,因時代背景、個人經歷不同,會產生和創造出一些獨特的象征性意象。[2]如電影《與狼共舞》中“狼”屬于獨特的個人象征。
2.象征的作用及掌握象征意義的途徑
運用象征藝術手法,可使抽象概念具體化,可使復雜深刻事理淺顯化,還可延伸描寫內涵以引起人們聯想,增強作品表現力和藝術效果。在欣賞作品時如果我們忽略了作品中意象的象征意義,就不能正確理解藝術家所要表達的感情和思想。
與象征意義兩種來源對應,掌握象征意義也有兩種方法:一是借助于文學和文化傳統;一是了解特定藝術家的情感和態度。[2]如小說《與狼共舞》中,作者運用象征,通過對“狼”這一意象的突出描寫,寄寓超越具體的感情和思想,寓意著深廣的內涵,“狼”就可能象征自然、印第安人等。下面筆者結合象征有關理論,淺析小說《與狼共舞》中“狼”的內涵,從而解讀題名的象征寓意。
《與狼共舞》題名的象征寓意
邁克爾·布萊克的小說《與狼共舞》題名采用了象征藝術表現手法,將作品傳達的“友好、平等、和平”主旋律、表現的“各族之間和睦共處”的主題寓于題名之中,給讀者以深刻的反思。
在小說《與狼共舞》中,南北戰爭的英雄鄧巴中尉,騎著戰馬西斯科孤身一人來到神奇的西部。陪伴他的只有他的戰馬和一匹始終與他保持距離被命名為“雙襪”的狼。后來鄧巴與土著居民蘇族人互相理解,建立了友誼。他被蘇族人命名為“與狼共舞”,并與“揮拳而立”相愛結合,逐漸被同化于印第安文化。
從字面上看,《與狼共舞》這個題名是指鄧巴與狼“雙襪”的關系,但事實上,在小說中,這匹孤獨、蒼老、毫無惡意的狼出現了很多次,它成了具有多重象征意義的意象,暗示著多種含義。因此《與狼共舞》的題名也就具有多重象征寓意,隱含了小說對文化的種種反思。
1.狼象征西部自然,題名《與狼共舞》象征了印第安人的生活狀態:與自然和諧相處,表達了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反思: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
西方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創造力,也開始了向自然界無休止的索取。當新興的城市崛起,工廠的煙囪冒出黑煙時,他們為自己改造自然的非凡能力欣喜若狂,得意地以征服者的姿態自居。但隨著時間的推進和發展的深入,以自然為奴的態度所帶來的嚴重后果越來越突出。環境污染日漸嚴重,自然災害越來越多,空氣污濁,河流發黑,人們逐漸意識到自己與自然的距離越來越遠。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到底應是一種怎樣的關系呢?《與狼共舞》以對印第安人和白人與自然之間不同關系的描繪表達了自己的思考。
從小說的描繪來看,印第安人和自然是一種更和諧的關系。印第安人原始宗教觀念之一是萬物有靈,他們相信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有靈魂,人、動物、植物和山川河流都有靈魂。他們生活在遼闊的大草原上,以蒼天、大地、平原為家,質樸純真,相互關愛,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他們也打獵,那是用自己的力量去獲取食物;他們也打仗,那是為了保護自己的糧食和婦孺的生命。對于惡勢力,他們決不害怕。在兇殘的帕尼族人來襲時,蘇族人在鄧巴的幫助下戰勝了仇敵;當鄧巴告訴十熊有很多白人到來時,十熊拿出祖先當年抵抗西班牙入侵者繳獲的頭盔,講述了一段印第安人抗擊侵略者的歷史,表明抗戰到底的決心。對朋友,他們非常關心。當鄧巴被白人俘獲時,他們不顧危險消滅了押送鄧巴回海斯要塞的一隊士兵,救出了鄧巴。他們自然純樸,善良開朗,一切生活行為都合乎自然規則,與自然和諧相處。他們的生活與白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出現在小說中的白人大都兇狠殘忍,貪婪成性,殺害牛群,棄尸遍野,只想得到值錢的牛皮和舌頭。他們殺害鄧巴的馬和狼,不是生命受到威脅,而是出于殘忍的本性。對同是白人的鄧巴,他們也非常殘忍。小說中鄧巴為印第安人的辯護招來了一再的虐待和毒打。對白人和印第安人形象的對比明確表明了作品的價值取向及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反思[3]。
人們應當審慎考慮人與自然的關系,考慮人類活動對自然將產生哪些影響。自然有自然的法則。其中植物動物的法則是適者生存。人是萬物之靈。人有人類的社會文明,有思維,有理性。上天賦予人對自然利用的主觀能動性很大。另外,我們要樹立物以需為貴的理念,與萬物走共生共榮之道。
2.狼象征印第安人,題名《與狼共舞》象征了鄧巴與印第安人共榮共存,表達了對人類文明發展道路的反思:多元文化應該在不斷的對話和交往、互相認識和互相借鑒中和諧共存[4]
和諧世界理念是對當前人類文明發展的理性反思[4]。文明是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所逐步形成的思想觀念以及不斷進化的人類本性的具體體現。文明的發展促進了人類社會進步,但同時也帶來了很多問題。在西方世界通過工業革命發展起來以后,他們就開始了殖民擴張過程。他們打著傳播文明的旗號,利用先進技術和武器四處擴張,攻城略地,殘殺土著,這種行為在很長時間內被看作文明征服野蠻的成就被稱贊。如美國對開發西部的歷史評價就是這樣。但是隨著歷史發展,這種發展方式的弊端也逐漸顯現出來。全世界的城市越來越趨向雷同,在一種文明飛速發展的同時許多燦爛文化消失。人們終于對這種文明發展道路產生了懷疑?!杜c狼共舞》表達的就是這種反思。當鄧巴選擇離開殺戮紛爭的戰場去到荒涼壯美的西部時,他似乎在告訴我們人類在互相殺戮之外還可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而他越認同印第安人的生活,將他們的生活描繪得越和諧美好,我們也就越能感受到這種文明消失的遺憾,感受到白人在擴張過程中文化毀滅的罪惡。最后當鄧巴用拉科他語宣稱自己是“與狼共舞”而拒絕與白人交談時,小說明確表示了對印第安文化認同理解和對白人侵略者的憤怒。[3]
現代文明建立在對神權反叛的基礎上。人們掙脫了精神枷鎖,創造并享受物質文明。但潛藏在現代物質繁榮與消費奢華背后,威脅人類生存安全的危機四伏。一是資源日益枯竭,自然環境日趨惡化,生活面臨頹廢。另外人文環境中人性扭曲。社會罪惡泛濫,惡性戰爭頻發。人們必須意識到,在人類所面臨的種種危機背后,是人類精神貧困,道德危機。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社會物質文明發展并沒有帶來社會精神文明同步提升。要想實現物質精神兩個層次需求愿望,人類必須處理好兩個關系,即與自然,與人類自身,這樣才能營造出一個適合人類生存生活的良好自然環境和人文社會環境。
3.狼象征自由、平等、獨立、理解、和平[5],題名《與狼共舞》象征著理想的文明與文明之間的關系,表達了對民族之間關系的反思: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應放棄斗爭、和睦共處
16世紀后,來到美洲的歐洲殖民者帶給當地印第安人毀滅性的災難。據統計,殖民時期,西班牙所屬領地有1300萬印第安人被殺,巴西地區大約有1000萬被殺,美國西進運動中又有100萬左右印第安人被殺。小說《與狼共舞》在表現印第安人與白人之間殺戮與對立關系外,描繪了一種新的、理想民族關系,那就是鄧巴與印第安人之間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和平共處關系。當然,這種關系的建立也要求雙方放下偏見,坦誠相見。小說通過對鄧巴與印第安人友好關系建立過程的描繪說明了這一點。最初蘇族人對鄧巴到來議論紛紛。他們還想到鄧巴處偷他的馬,結果被鄧巴趕走。鄧巴主動去找蘇族人。而他第一次去印第安人的村寨時是以美國政府軍中尉身份舉著星條旗出發,結果印第安人對他的來意充滿了懷疑,他被“風中散發”轟了回來。直到雙方都開始友好溝通,鄧巴拿出咖啡和糖送給印第安人,而印第安人為他送來水牛皮時,友誼才逐漸建立起來[3]。小說表達了對民族間、國家間關系的反思。
共創世界和平與發展的美好未來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美好理想,同時也需要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而中國政府的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的政策值得世界各國借鑒:
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共同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經濟上相互合作、優勢互補,共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均衡、普惠、共贏方向發展。文化上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強合作,堅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戰爭手段解決國際爭端,共同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環保上相互幫助、協力推進,共同呵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6]
總之,小說《與狼共舞》通過遠景的和大遠景的電影遙拍式的描述展現出西部荒原一種平和、美麗的自然景象,似乎這里才是人類真正的家園,表現了當代人回歸大自然的向往。作者在題名中運用象征手法烘托了小說人道主義這一深刻主題內涵,表達了人與自然、種族與種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真誠理解、平等尊重、“與狼共舞”、和睦共處的美好理想。
參考文獻:
[1]柳楊.花非花——象征主義詩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
[2]吳亮,章平,宗仁發.象征主義小說[M].長春:吉林時代文藝出版社,1988:2,3.
[3]周文萍.好萊塢:經典的奧秘[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70.
[4]劉寶村.和諧世界理念與人類文明發展道路的理性抉擇[J].理論導刊,2010(7):93-95.
[5]羅曉燕.荒原上的傳奇和西進史的挽歌[J].湖北社會科學,2005(9):102-103.
[6]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M].2011年09月06日.
作者簡介:
程小薔(1971— ),女,河南葉縣人,鄭州黃河科技學院外語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及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