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星:聽說您前不久將相機升級為佳能EOS 5D Mark Ⅲ了?是不是佳能公司贊助的?
李少白:才沒有那種好事!都是我自己花錢買的。主要是因為5D Ⅲ的高感性能優于5DⅡ和5D,所以我才會舍得花錢更新。
您為什么如此看重高感性能?
我特別喜歡弱光攝影,尤其是太陽落山以后的弱光攝影。我不僅喜歡在回光返照時拍攝,更喜歡在萬家燈火來臨后的城市夜間拍攝。
我聽過您在一次講課時,說到好照片在燈火中,為什么這么說?
很多人忽視夜間拍攝,尤其是城市夜間對攝影的重要性,白白浪費掉夜間各種燈光為我們創造的富于魅力的彩色攝影機會。
您能先談談夜間攝影與日間攝影的不同之處嗎?
在通常情況下,白天的光源只有一個,即太陽。而夜間的光源在通常情況下,是由很多燈光組成的。因此,白天攝影時,光的方向、強度、色溫比較單一,好把握,也好控制;而夜間拍攝時,面對一個景物,光的方向有多種可能,有順光,又有逆光,也有側光;光的性質也可能是硬光、軟光同時存在;光的色溫可能很不相同;光的強度更會有差別;光的顏色往往豐富……
怪不得您在夜幕來臨之后依舊端著相機徜徉在城市里。為什么您不用三腳架解決夜間的弱光問題,偏偏依賴于感光度的提高完成拍攝?
夜間攝影最大的難度是光線弱。過去為了在弱光下得到很好的曝光,又保證景物的清晰,要靠三腳架。而使用三腳架,又很難把握住轉瞬即逝的機會,尤其是在夜間拍攝人的活動時。除了太暗的情況,高感光度下,我們能很大地提高快門速度,從而又快又靈活地在夜間的城市中完成拍攝。
《霞光與燈火共舞》這張照片是我在三亞回北京的飛機上,在飛機下降時拍攝的。每次飛機飛在北京的夜空中時,地面上絢爛的燈火總是讓我激動不已,我很想把這種異常美妙的色彩拍攝下來。但因為光線太弱,飛機又在快速的運動中,試了幾次都不成功。正巧飛機在將近20:00到達,此時天空中還殘存著晚霞。憑我的經驗,這是拍攝城市夜景的最佳時機,于是我將感光度調至ISO 12800,f/4,速度1/25秒,連續拍了幾張。這是其中曝光、清晰度最好的一張。雖然仔細看還是有些躁點,但無大礙。
《俯瞰上海的萬家燈火》也是最近拍攝的一幅城市夜景照片,也是在黃昏時分拍攝的。當時的拍攝數據是ISO 6400,f/5,速度1/50秒,因而成像質量要強于上一張。這兩張照片都是在高感光度的幫助下,在最佳拍攝時刻—傍晚完成的。
是不是只有在燈光中才能產生這種好照片?
《雨夜的濟州島碼頭》拍攝時正值黃昏時分,郵輪上燈火通明,天空幽藍,被雨打濕的碼頭像一面鏡子,將這些美麗的色彩組合收納其間,強化了濃郁的詩意,這些被我恰如其分地抓住了。
其實我更喜歡《北京雨夜的馬路》。這幅照片和前幾幅比較,雖然屬于小景,但更耐人尋味。在城市中尋常可見的場景,由于順光、逆光、頂光同時出現在畫面上,因而變得陌生了,甚至有些意外、難以預料的感覺。對于《蘇州庭院的燈光》,我雖然喜歡,但有些弄不明白您是如何拍攝的,是多重曝光?
不是多重曝光。這幅照片拍自蘇州的一個私家花園,是在離一面大玻璃窗很近的地方拍攝的。在那個視點上,既利用玻璃反光的特性,將室內燈光照亮的一面墻顯現在畫面上,又利用玻璃透明的特性,將窗外的粉墻也呈現在畫面上。這樣一來,畫面就變成你所看見的這樣,有些奇異的感覺。
原來如此。好照片在燈火中,如果離開城市,您還這么認為嗎?
在城市的夜間,當然比較容易找到好照片。但是到了農村,甚至到了荒野,只要有燈火,同樣也會找到好照片。《響沙灣夜晚的一角》拍自內蒙古浩瀚沙漠中的響沙灣。如今那里已經成了旅游區,在沙漠的某些地方裝上了燈。那里的燈光雖然比不上城市中的燈光明麗和璀璨,但是有了燈,就可以利用,照樣可以產生意外的視覺效果。
這張照片您也沒有使用三腳架?
的確沒有用。當時的技術數據是:ISO 8000,曝光時間1/2s,f/9。雖然快門速度很慢,但是我依靠在一個木樁上,還是很好地穩定住了相機。
如此沙漠照片,的確顯示了燈光照明和日光照明的不同效果。如我再有機會夜間攝影,就扔掉閃光燈,不用三腳架,去燈火中尋找好照片。
閃光燈盡量不用,但不能扔掉,有時候還是很有用的,用好了能拍出很好的照片。三腳架更不能扔掉。如果拍攝《響沙灣夜晚的一角》時有三腳架,感光度就可以降下來,光圈也可以收得更小,照片的畫質還會更好。總而言之,不管你用什么方法,都不要忘了好照片在燈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