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第二屆國債期貨仿真交易機構投資者大賽的運行環境,分析了國債期貨大賽的期現套利機會和波段交易機會,并探討了價格出現不合理波動的原因,最后對國債期貨正式推出后需進一步考慮的問題作了思考。
關鍵詞:期現套利 轉換因子 最便宜可交割債券 基差交易
期現套利是國債期貨套利的一種重要模式。從國外經驗來看,在國債期貨推出初期,有大量的期現套利機會,隨著投資者對國債期貨的了解加深,持續性套利機會將日益減少。因此,在中國國債期貨上市初期,期現套利的機會值得期待。
2012年11月26日,中金所第二屆國債期貨仿真交易機構投資者大賽正式開賽。由于大賽規定,參賽機構只能進行賣開和買平操作,且期貨和現券的交易量必須匹配,因此投資者期現套利操作就只能有做多基差一種模式,即買入現券、賣開期貨。這種模式在仿真交易時是否存在套利交易的可能?在國債期貨正式上線后,這種交易模式又需要投資者考慮哪些問題?
國債期貨中一些重要概念
為了更好地說明套利分析過程,首先介紹幾個與國債期貨相關的重要概念。
(一)名義標準券與一籃子可交割債券
目前,我國的國債期貨合約標的是采用國際通用的名義標準券模式,合約標的為面額100萬元人民幣,票面利率為3%的5年期名義標準券。在實際交割的過程中,由于并不存在這種名義標準券,因此中金所規定了一籃子可交割債券用于交割,即所有交割月剩余期限4-7年(不含7年)的固定利率國債均可以用來交割。表1即為所有可交割債券列表。
從表1可以看出,實際操作時,期貨合約空頭有31只債券可以用來滿足國債期貨合約的交割。這種一籃子可交割債券的設計模式擴大了可交割債券的范圍,能夠避免單一標的造成的流動性不佳和交割不便,能夠有效防范國債期貨的交割風險,避免逼倉等極端情況的發生。
(二)轉換因子
既然國債期貨空頭可以在31只可交割債券中任意選擇一只,那么如何公平地衡量這些剩余期限不同、票面利率不同的債券?這就需要使用轉換因子(Conversion Factors,CF)。
轉換因子(CF)的意義很簡單,即一張可交割國債的價值相當于多少張名義標準券。它是用來調整不同票面利率和不同到期日的可交割國債的工具,是將可交割債券轉換為標準券的轉換系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