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若不是一則股權轉讓消息,承載了幾代人書寫記憶的“國民英雄”式品牌似乎早就被人們忘卻。去年11月19日,上海英雄金筆廠有限公司提出申請,以250萬元的價格轉讓公司49%的股份。
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輝煌發展后,英雄金筆在新世紀進入持續下滑的軌道,其自身進行的種種自救舉措已被市場證明無法引領這家老牌企業走向復興之路。不合時宜的多元化戰略讓英雄金筆背負了巨大的資本負擔,而新型書寫方式的崛起則加劇了這一危機。英雄落寞的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內情?
敗光的家底
英雄金筆輝煌形象的最后存在,或許是對80后一代而言。自此以后,電腦以及新型書寫方式的興起取代了人們對鋼筆的依賴,英雄鋼筆的形象隨之模糊。
在上海英雄金筆廠有限公司提出股權轉讓申請的同時,人們不僅驚訝于其縮水的股權價值,更對其經營業績的快速下滑感到惋惜。數據顯示,2011年,英雄金筆廠營業收入為3779萬元,虧損472萬元;而到2012年10月31日,虧損額更是攀升到822萬元。
截至2012年7月31日,英雄金筆廠的資產評估總計2497萬元,負債評估卻達2289萬元,凈資產僅208萬元。而1998年,凈資產還有6.55億元。才十幾年間,英雄金筆廠的家底就只剩下了原來的一個零頭。人們不禁要問,英雄金筆其間到底經歷了什么?
據了解,如今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的上海英雄金筆廠有限公司,是上海海文集團2003年向英雄實業公司收購而來。收購后不久,海文集團更名為上海英雄集團有限公司。
2003年,海文集團出資收購了英雄實業從英雄股份剝離的部分制筆生產資料,其中主要包括存貨、設備,還有員工,重新組建了如今的英雄金筆廠。此后,海文集團于2005年花費數千萬元買下了英雄等制筆商標。目前英雄集團的凈資產評估有10個億左右,年凈利潤已經連續三年在2500萬元以上,除了收購而來的英雄金筆廠,其他9家下屬企業都是盈利的。
公司董事長史惟康表示,雖然名字都叫英雄,但現在的英雄集團和以前的英雄實業、英雄股份沒有任何資產和法律上的聯系,完全是兩家企業。
有消息稱,此次英雄金筆掛牌出售股權正是想借機引入戰略投資者,盤活英雄金筆廠這塊金字招牌的核心資源。但無論這家曾經的國民英雄式企業能否重新復活,其經歷的悲情式過程的確讓人惋惜。
多元化危機
新世紀前后,全球化市場浪潮讓英雄金筆看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多元化成為他們做大產業蛋糕的選擇。
上世紀90年代前后,英雄金筆先后投資了煤氣廠、鋼琴廠,甚至進入了收益率更高的房地產行業。1992年10月,上海英雄股份有限公司在A股公開發行1680萬股新股,企業迎來了最輝煌的時代。在隨后的發展過程中,英雄金筆不斷強化對其他產業板塊的投入。據上海英雄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的年度報告披露,當年“公司培育和發展的廚房設備已成為第二支柱產業”,并提出“在1999年加大對鋼琴公司的技術投資”的計劃。
然而,快速多元化擴張卻為英雄金筆埋下了巨大的隱藏危機,過度分散的投資加快了這一危機顯現的速度。盡管1998年英雄廠的總資產達到13.9億元,股東權益達到6.55億元,但流動負債也攀至約6.25億元,高額財務費用侵蝕了相對健康的制筆板塊的資金流。
英雄金筆快速多元化的過程恰如一個多米諾骨牌的形成,一環扣一環;一旦某一環節出現問題,整個結構也將隨之崩塌。這一刻最終還是來了。隨著浙江、江西等民營制筆公司的崛起,市面上大大小小的鋼筆品牌層出不窮,英雄鋼筆行業老大的地位受到沖擊。從1999年開始,英雄的主營業務開始出現虧損。時至2001年,英雄金筆由于業績下滑嚴重,不得不退出資本市場。
照理說,行業領先者應對沖擊的最佳路徑,是設置其他企業無法逾越的技術障礙與品牌障礙。然而,彼時英雄金筆快速的多元化,導致其面臨著無錢可用的局面,只能坐視市場被蠶食。
人們常說,一著不慎,全盤皆輸。顯然,英雄金筆不合時宜與偏離戰略的多元化成為壓垮企業的戰略“負債”,在未能為主營業務提供強力支撐的背景下,產業資本過分分散的確讓企業背上了沉重包袱,就像當年史玉柱傾力打造的“巨人大廈”一般,自己打敗了自己。
被時代拋棄
值得一提的是,與派克公司合作也被視為英雄金筆走向失敗的誘因。有消息顯示,在英雄金筆廠發展的高峰期,派克公司曾先后派出三個代表團訪問英雄廠,計劃由英雄金筆廠生產派克自來水筆銷售亞太遠東地區,包括東南亞、日本、韓國,以及大中華市場,以降低供應鏈費用。不過后來此項合作因為種種原因未能成行。
股權轉讓消息在業內爆出后,有人說,英雄的下坡路是市場變化的必然。中性筆和電子產品的普及改變了文具市場格局,鋼筆的需求量大幅減少,沉重打擊了“英雄”的主業務。我們不得不說,時代發展的確對企業的興衰具有重要作用,但這種作用更多的顯現在外部,而非內部。
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張瑞敏曾表示,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這似乎為企業在順應時代發展方面提供了借鑒。時代的發展是不以企業的意志為轉移的,這正是全球產業界能夠持續發展的動力,這才有了全球手機業的智能化轉型、全球彩電業的網絡化發展等諸多產業轉型。
對企業來講,要做時代的強者必須要緊緊抓住時代發展的脈搏,而這對企業的戰略判斷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企業能否跟緊時代發展的腳步,適時進行戰略調整,成為企業能否在時代變化浪潮中實現持續發展的關鍵。英雄金筆的遭遇告訴我們,企業的戰略固然與外部發展環境相關,但要真正將外部環境帶來的市場變動轉化為發展機遇卻遠非想象的那么簡單,也許這也正是所有中國企業值得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