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存在,無論是在經濟落后國家,還是在經濟發達國家,也無論國家屬于何種性質,差別只在于國有經濟的總量和所在行業領域。我們所說的國有企業,就是指國家作為所有者的企業,因此國家所有制是研究的基礎。在此基礎上,世界其他國家對國有企業的分類,無論分為幾類,或名稱有何差別,基本維度就是兩個。一個是法律,即是否是獨立的企業法人;另一個是財務,即財務是否獨立,是否需要國家支付成本。
國外有些國有企業是政府直接運營,這些企業類同于我們的事業單位。也有一些企業屬于特殊法人,依特別立法成立,政府在定價、融資、形式變更等多方面予以制約。
大多數國有企業則是作為獨立企業法人商業化運營,但政府會委托其中一些企業承擔公共服務和其他一些特殊職責,這部分業務的績效目標和相關成本支付政府會作出特殊安排。類比我國國有企業,特別是大型中央企業,很多企業因歷史形成等原因,現有業務呈多元性質,有公共服務的業務,也有完全競爭的業務,嚴格將所有企業分成幾類,界限不易清晰,可能需要就其主營業務作出類型的劃分,并對其設定不同的目標和管理方式。
相比世界其他國家,我國國有企業總體數量多、資產大。據統計,截至2011年底,我國國有以及國有控股企業(不含金融類)共14.47萬戶,資產85.37萬億,實現收入39.25萬億,實現利潤2.58萬億,上繳稅金3.45萬億,分別占全社會工商企業的35%、43%和40%。對這樣一個龐大的資產和企業隊伍,實施分類管理是必要的。
對國有企業的管理分類其實一直是有的,無論是從法律角度、統計角度還是管理角度,都有類別劃分。現在我們探討國有企業分類,更多的是需要深入研究找出國有企業所在行業和領域的經濟屬性差別,從而更有針對性地對其實施目標管理,使國有企業能夠更好地為所有者創造價值,同時履行社會責任,達成一個經濟和社會都滿意的結果。
國資委成立以來,作為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代表,建立健全了國有企業監管框架,特別是建立了有效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和規范的董事會制度,實質性解決了國有企業出資人缺位問題,有力促進了國有企業的發展。當然,現在需要針對社會和公眾對國有企業的期待,進一步明確國家作為國有企業的所有者對國有企業的目標要求,特別是需要明確國有獨資公司受托責任的內容和評價方式,公布于眾,接受監督。借鑒國際經驗,一種有效的方式就是制定國家所有權政策,政策中對國有企業的責任和義務、戰略使命和總體目標、經營目標和評價標準、特殊職責和國家支持等內容作出明確表述,向社會公開透明,成為國有企業與社會公眾溝通的有效工具,使公司、市場和公眾清楚了解國有企業的目標和承諾,更加理解國有企業對國家和社會的意義。
所有權政策總體要求具有長期性,具體經營目標可根據國家宏觀政策和企業發展情況的變化不斷調整和更新,但可問責和透明是需要堅持的不變原則。
(作者系中國誠通控股集團董事會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