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結束不久的2012年聯想公益創投大賽,作為PC行業領導者聯想集團企業社會責任是不可忽視的,它利用自身的科技力量資源優勢去幫助和改變草根中的公益組織,為中國公益的發展提供一種新模式和方法。
聯想在行動
魏江雷作為聯想集團副總裁,同時也是中國區的CMO和聯想集團(中國)志愿者協會的副會長,雖然工作繁忙,但他每周都會堅持跑步50公里。他說:“跑步是從2000年開始的,那個時候的動機非常簡單,就是減肥,當時的我比現在重十五六斤。跑步就像電池充電一樣,每周把電放掉再沖,這樣電池才能最長久。要是一周不跑步的話,我就會渾身都不舒服。”跑步給他帶來很多的快樂,讓他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也是個非常好的緩解壓力的方式。現在跑步已經成為他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魏江雷可以說是行動派的代表,去年的杭州和今年的廈門馬拉松、東京馬拉松、蘭州馬拉松,魏江雷全部參與了。“杭州馬拉松特別有意思,前20公里特別漂亮,要穿過小山、竹林、茶園,風景非常美,就像乘著風在跑。在廈門國際馬拉松比賽中,聯想集團聯合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跟5一起跑》欄目,共同發起以“愛公益要合拍·跟5一起跑”為主題的公益跑步活動。我們倡議社會公眾在參與跑步運動、享受健康時尚生活的同時,以實際行動為公益項目募集善款,為慈善事業加油。此活動累計為1892名貧困地區的孩子們募集到了防風防雨保暖透氣的新衣服。”
因為喜好和擅長,魏江雷選擇參加這種類型的公益活動。同樣在各個領域中的企業也在選擇適合本企業發展的公益事業,企業可以為公益慈善提供豐富的資源和技術支持。反之公益事業也為品牌增加美譽度,并且創造了更好的發展環境。通過實施公益項目,公司內部的員工凝聚力大大提升,為公司和品牌的持續健康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企業社會責任
2007年,聯想公司啟動企業社會責任戰略,首次把這種公益模式引進國內,而且結合自身特點,聚焦于“縮小數字鴻溝、環境保護、教育、扶貧賑災”四大領域,并堅持“結合業務發展戰略,引入創新公益機制,堅持傳統慈善捐贈”的原則。聯想公司不斷探索創新公益模式。同時在企業社會責任方面堅持六為原則,為客戶提供豐富多彩的數字體驗,為伙伴開創長期合作的共贏機遇,為投資者創造持續增長的市場價值,為員工提供沒有天花板的舞臺,為環境締造綠色科技的美好未來,為社會讓愛心更有力量。
“世界因聯想更美好”是聯想的愿景,也是魏江雷勉勵自己的一句話,更是承載了眾多的支持和愿望,但僅憑聯想一己之力是不夠的。聯想聯合NGO、媒體等社會各界的力量,倡導公眾從身邊小事做起,共同推動公益事業發展。
科技改變項目
魏江雷說:“中國許多草根公益組織,由于資金匱乏或者缺乏信息化人才,導致信息化系統建設滯后,直接影響到組織的發展壯大乃至公益的透明度。因此,科技力量的缺乏成為很多慈善組織(NGO)成長的瓶頸。高科技手段的利用不僅可以幫助公益組織的成長,同時也能擴大公益活動的影響力讓更多人受益。聯想曾幫助“紅丹丹”等NGO建設信息系統,幫助更多盲人學員學習;此外,還自主開發了跑步軟件“樂瘋跑”APP,搭建全球首創的GPS社交聚合式網絡直播系統,讓馬拉松變成歡樂的大‘爬梯’。”
IT行業是近年來發展最快和信息傳遞最快的領域,這些轉變為科技品牌企業也將加入到公益慈善事業中,為公益事業帶來更多的想象空間和可能。
關于此次“聯想公益創投”
時尚北京對話聯想集團
副總裁魏江雷
時尚北京:此次融入的是聯想“行動”的品牌精神,這個是怎么考慮的?
魏江雷:聯想全球各地的員工都共同秉承“聯想之道”,踐行著“說到做到,盡心盡力”的理念。這強大的企業文化特別強調腳踏實地的實踐精神,去年以來我們在全球打響“For those who do的品牌推廣戰役。為聯想品牌樹立“實干者”的形象。
除了公益創投之外,聯想2012年的很多公益行動,都體現了“行動”精神。如結合蘭州國際馬拉松,我們實施了“一公里一小時”計劃,激勵公眾跑步累積里程,聯想奉獻志愿者時間;再如我們在內部員工中實施的“公益8小時”也是號召員工行動起來,做公益事業的行動派。
時尚北京:對于獲獎的團隊,除了給予資金幫助外,還有哪些資源聯想是可以給予的?對哪些項目是可以進行合作?
魏江雷:這些公益組織除了資金及志愿者匱乏外,在運營管理宣傳等方面都缺乏經驗,而聯想可以為他們提供市場營銷經驗、管理經驗、媒體資源等。
對于符合聯想公益策略的公益項目,聯想非常愿意與這些組織合作。事實上,在公益創投大賽過后,許多公益組織都與我們保持了聯絡關系。今年聯想“公益8小時”項目就與這些公益組織進行了非常密切的合作。
時尚北京:此次公益創投剛剛過去,是否會持續關注并監督這些團隊的后續發展?
魏江雷:聯想會持續關注這些團隊,并針對這些團隊在今后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給予幫扶,幫助他們發展壯大。
時尚北京:如何去尋找判別公益創投項目,是否會有一定的標準?
魏江雷:今年,我們邀請了包括“愛心衣櫥”發起人王凱在內的強大公益專家團隊,根據NGO的創新性、社會影響力、領導力、行動力等多個維度對公益組織進行評估,經過多輪篩選才選拔出這些優秀的公益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