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差異才有特點,有特點才有吸引力。于是你在選擇旅游目的地時就有了標準。我們習慣了喧囂吵嚷,看慣了摩肩接踵,卻背棄了寧靜和質樸,到了芬蘭,你會感受到那種充盈著自由、和諧與質樸的寧靜。你會突然醒悟,原來人們羨艷的奢華往往落于世俗,而質樸寧靜卻是一種氣質,一種享樂,一種社會的成熟和自信。
芬蘭是一個寧靜而質樸的國度,在國際舞臺上很少聽它在大聲說話,往往被人忽視,但芬蘭卻是追求寧靜致美人們必選的純凈圣地。芬蘭地處斯堪薩德納半島東部,西部與瑞典接壤,東部毗鄰俄羅斯,夾在兩個大國中的芬蘭人充滿著生存智慧,在許多場合中都表現的極為低調,因此芬蘭人被認為是一個低聲細語說話的民族。但這一地緣政治并沒有妨礙芬蘭人的生活情趣和生存質量,如今的芬蘭純潔而簡約,不太廣闊的土地上有著未被侵擾的原始樹林和千萬個安寧的湖泊島嶼,有著千湖之國的美譽,這里是圣誕老人的故鄉,是河馬姆明的家,是我們一生中最值得造訪的人間天堂之一。冬季來這里可與冰雪盡情玩樂,避開喧囂與寒冷為伴,讓忠誠的哈士奇雪橇犬拉著你在地球村的北端狂奔。夏季這里有珍貴溫暖的陽光,太陽常常懸掛在天上久久不愿褪去,即使臨近子夜也亮如白晝。使你覺得寶貴的生命得以延長。筆者去的時間正值夏天,茂密的森林,靜謐的湖泊,多彩的街景讓你樂而忘返。
我們幾個旅友是從俄羅斯沿公路驅車前往芬蘭的,俄羅斯有著廣袤無比的疆土和豐富多彩的文化,但也給人一種張揚喧鬧的感覺,當我們乘坐的汽車駛過邊界進入芬蘭境內立刻覺得安靜了起來,公路兩邊是連片的森林,密不透風,途中時而出現波瀾不驚的湖面,湖畔邊偶有一兩只系著繩子的小船,時而也會有農舍和牧場出現,但幾乎看不到忙碌的農民。幾頭悠閑的牲畜或馬或牛在草場上悠閑的啃食著碧綠的牧草,讓你不禁要深深的吸一口氣,因為你覺得那里的空氣必是清新和安靜的。
根據旅程安排,我們只游歷了首都赫爾辛基。赫爾辛基被當地人稱為“波羅的海的女兒”。一是因為它的年輕,這座僅有450年歷史的城市,融合了傳統的民族浪漫主義風格和現代流行氣質。穿梭于城市的各個角落,你可以感受到那份古典和藝術交融的寧靜之美。二是因為它的地理位置,赫爾辛基是座被波羅的海包圍著的港口城市,氣質柔美淡雅,風光旖旎精致,有著波羅的海一樣的多情。
我們下車的地方是赫爾辛基市內的一個廣場,廣場不遠處有一個古老的火車站,據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車站的形制沒有什么特別,但找不到尋常車站上熙熙攘攘的擁擠和喧鬧,這可能是世界上最為安靜的都市車站了。廣場上有稀稀落落的游客和當地的市民,有不少是老年人,他們的神態都很悠閑而自得,或坐或行走著,見到我們都唅首微笑,傳遞著友善和寧靜。
赫爾辛基位于北緯60度,是地球上最北部的首都,因此盛夏格外長,一天中陽光照射的時間達20個小時,故也有人把赫爾辛基叫做“日不落都城”。市內街道寬闊,美麗清潔,到處是蒼翠的樹木和如茵的草坪。市中心大街的多處街心花園里繁花似錦。市內建筑物風格獨特,多用淺色花崗巖建成,又有“北方潔白城市”之稱。其中有一座教堂居然也是白色的。在赫爾辛基,無論在市區的哪個角落都能看到這座器宇非凡的乳白色建筑,它就是赫爾辛基的地標――赫爾辛基大教堂。這座教堂位于議會廣場,建于1852年,原以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名字命名,1959年改名為赫爾辛基大教堂。教堂前議會廣場上豎立著建于1894年的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銅像,以紀念他給予芬蘭自治的恩惠。大教堂頂端是淡綠色青銅圓拱的鐘樓,高出海平面80多米,在大海上一眼就能看見。宏偉的教堂建筑內有很多精美的壁畫和雕塑。每當教堂鐘聲響起,整個廣場都一片肅靜,游人們感受著這種唯有宗教才能帶來的讓心靈寧靜的珍貴一刻。
另一座教堂也是游客們必到的地方,叫巖石教堂,又稱坦佩利奧基奧教堂,顧名思義,它是修建在巖石中的教堂。這座用整塊巖石雕成的教堂令人驚嘆,它低于地面十幾米,進入教堂內沒有通常西方教堂內所充斥的恢宏和氣派,也沒有眩人眼目的裝飾,周圍是巖石所顯示出的質樸和堅毅,教堂的內壁雕有巖石風琴,穹頂上是弧形的玻璃,白天可不用照明。據介紹,江澤民主席到訪時還在此彈奏了教堂內的風琴。
“到芬蘭一定要洗芬蘭浴”,這是芬蘭人對每位游客發出的邀請。芬蘭總人口不過500多萬,但據說桑拿房(芬蘭浴設施)就有200多萬個,平均不到三個人就擁有一間。能旁證這點的是,我們下榻的很不起眼的小旅館中居然也有桑拿設施,是男女分開的那種,只是很小很簡約,其洗浴程序和國內的并無二致,當天晚間整個桑拿房也就我們來自北京的三位游客,雖自感無趣,也權當作一次游歷芬蘭的閱歷吧。
另一令外國游客感興趣的景點是西貝柳斯公園,該公園以芬蘭著名音樂家西貝柳斯命名。如果說音樂會凝固,那西貝柳斯公園就是最具象的呈現。如果說音樂會隨風而舞的,那西貝柳斯公園會給你最寫意的表達。 西貝柳斯公園是開放式的,并無大門和收售門票的地方。公園位于一個美麗的河灣之畔,四周植滿高大的喬木以及各色灌木和花草。在公園中漫步,你會感到一種說不出的寧靜和肅穆,寧靜和肅穆中又從環繞其間的綠色叢林中好似飄出漫妙如交響詩樂一樣的旋律,讓游人沉浸在無盡的懷想和思念中。西貝柳斯公園最吸引眼球的是兩組現代雕塑,一組是由高低不齊的數十根鋼管焊成的,每根鋼管足有100多毫米粗細,一看便知是管風琴的象征。另一組是由西貝柳斯頭像的面塑,面塑由銀灰色的金屬鑄成,十分寫實。人們紛紛在頭像前駐足留影。西貝柳斯生于1865年,早年學的是法律,但他鐘情于音樂,于是進了赫爾辛基音樂學院(現為西貝柳斯音樂學院)進修,24歲時赴德國、奧地利求學深造。三年后回到芬蘭,之后創作了大量音樂作品,成為近代譽滿全球的作曲家,如今在樂壇上常演不衰的一些名曲都出自西貝柳斯的筆下,西貝柳斯活了92歲,估計是世界著名音樂家中最長壽者了。筆者回國后,專門找來西貝柳斯的代表作欣賞。其中最為炙膾人口的是交響詩《芬蘭頌》,但這首時長8分鐘的樂曲至始至終都讓人在雄渾沉重的樂句中找不到如今芬蘭的明麗和寧靜,更多的是抗爭和堅毅,也許這與音樂家所生活的19世紀中到20世紀中人類文明發展最迅速又最為昏聵的時代背景有關吧,此為后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