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題】
(1)選用方案Ⅰ時,X應該具有的性質是 ,殘留物應該具有的性質是 。
(2)選用方案Ⅱ時,從某黑色粉末(含有MnO2和CuO)中分離X(MnO2),加入的試劑是 。
王同學參照以上方案Ⅰ和Ⅱ,設計以下實驗方案除去AlCl3固體中的FeCl3。
(3)操作①所需的玻璃儀器為 。
(4)試劑a為 ;試劑b為 。
(5)請描述操作②的步驟: 。
(6)李同學認為在溶液C中滴加適量的試劑b就能得到溶液E,從而得到AlCl3固體,你 (填“贊同”或“不贊同”)李同學,理由是 。
【失分點分析】(1)由于分析不出題目圖示和實驗的意義,也就不理解X應該具有的性質。
(2)操作①屬于分離流程,試題問的是所需的玻璃儀器,可是許多同學讀題不細心,把非玻璃儀器也填上了。這個錯誤很典型。
(3)答案不完整是我們失分的另一重要原因,特別是在回答實驗的操作、儀器的選擇時。
【解析】(1)分析實驗方案I:可以采用加熱的方法進行分離,由此可推知殘留物的熱穩定性較好,而X應該具有揮發性。(2)分析實驗方案II:因為MnO2不與稀硫酸、稀鹽酸反應而CuO能反應,所以稀鹽酸可將CuO溶解,進而分離出MnO2。(3)分析分離流程,根據所學知識,先將樣品溶解后,加入過量NaOH,生成Fe(OH)3沉淀和NaAlO2溶液,分離;然后向NaAlO2溶液中通入過量CO2,生成Al(OH)3沉淀;再加入適量鹽酸,制得固體AlCl3。其中操作①需要的玻璃儀器有:燒杯和玻璃棒。(4)試劑a是氫氧化鈉溶液,試劑b是適量鹽酸。(5)由于AlCl3在加熱時溶液水解,因此應先將溶液濃縮,然后在HCl氛圍中將溶液蒸干制得固體AlCl3。(6)不贊同,因為加入的鹽酸的量不好控制,還會引入NaCl雜質。
答案:(1)有揮發性(或易升華) 受熱不揮發,且具有較高的熱穩定性
(2)稀鹽酸(或稀硫酸、稀硝酸)
(3)燒杯、玻璃棒
(4)過量的氫氧化鈉(氫氧化鉀)溶液 適量的鹽酸
(5)將溶液加熱濃縮,然后冷卻濃溶液,過濾即可得到固體氯化鋁
(6)不贊同 會在氯化鋁溶液中引入NaCl雜質
【搶分絕招】(1)解題時聯系課本、聯系我們曾經遇到的知識,仔細分析發生什么反應及其相互關系,思考后再下筆。很多時候答案就在題目里,在讀題過程中可找到答案。
(2)一定要先理解實驗的目的和過程。例如本題是要進行分離提純,方法不拘泥于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在思考如何對物質分離提純時,應考慮各組分的化學和物理性質,然后才能選擇適宜的方法。顯然,方法的選用是建立在熟悉各種物質的物性、化性的基礎之上的。
(3)回答時要字斟句酌,言簡意賅、邏輯性強;答案要點要全面而完整等。
(4)實驗題目中的很多細節必須經過做實驗才能真正領悟。許多試題都是教材中的常見實驗,所以注重教材實驗的操作練習很重要。
復習中同學們要注意總結自己的失分點,力爭在答主觀題時不丟分。更多易錯知識同學們可以參閱《求學·高考易錯題破解》系列叢書!該系列叢書從解讀命題形勢、總結考綱要點、整理知識清單、分析高考典題、歸納考生錯因、突破專題訓練等多個角度切入,步步為營,各個擊破,幫助考生識破考題陷阱、力避常見錯因、掌握正確方法,從而讓考生真正從錯題中受益,把分數提上一個更高的臺階。
購買咨詢:400-080-2366,詳情見本期彩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