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針對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計算機專業嚴峻的就業形勢,提出以IT行業需求為導向,通過校企合作“3+1”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形成“三級遞進式”實踐教學體系。該體系對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提高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和就業率效果明顯,同時對同類院校計算機專業的建設有一定參考價值。
關鍵詞:計算機專業;校企合作;“3+1”;人才培養;實踐教學
文章編號:1672-5913(2013)03-0108-05
中圖分類號:G642
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從1999年到2009年的10年間,我國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已達200多所,占全國普通本科院校總量的1/3。原教育部副部長吳啟迪指出新建本科院校應以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為主,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新建本科院校由于缺乏辦學經驗,在專業特色建設和實踐教學環節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根據榆林學院“立足榆林,面向陜西,輻射周邊,為榆林建成陜甘寧蒙晉接壤區中心城市、國家能源化工基地和陜西現代特色農業基地的‘兩基地、一中心’服務,著力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辦學定位,為滿足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和信息社會對IT人才的需要,榆林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從2005級學生開始,進行校企合作“3+1”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1 改革思路與措施
首先,我們制定切實可行的“3+1”人才培養模式課程教學體系,基本思想就是把4年的學習分成2個階段。第1階段是學生在大學前3年完成公共基礎平臺、學科基礎平臺和專業基礎(含專業選修)課程學習;第2階段是學生從大四開始進入企業實訓,結合企業項目和開發平臺學習相關的開發工具和技術。其次,企業負責幫助學生進行8門課程的實踐培訓,以便與校內相應課程進行學分置換,并指定具有工程師以上職稱的技術人員與校內教師共同指導學生完成畢業設計,保證學生順利畢業并獲取學士學位。這些都有利于提高校外實訓效果,全面提高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和就業率,解決畢業生就業問題,具體措施有以下幾個方面。
1)為配合“3+1”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我們對2006版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修訂,以下稱2009版人才培養方案。公共基礎課程及課時是由國家教育部明確規定的,因此我們主要對數學基礎類課程、硬件基礎類課程和部分專業課程進行整合和調整。把高等數學(上、下)、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總學時由269學時減至203學時;把匯編語言、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整合成組成原理與匯編語言,壓縮了92學時;將大學物理(上、下)壓縮了32學時;把電路、模電和數電3門課程整合為電子技術基礎,壓縮了98學時;結合多位專家的建議,去掉計算機導論及實驗課程,減少了75學時;對安排有課程設計的核心課程的課內實驗課時也進行壓縮;增加選修課程以滿足學生興趣的多樣性,有利于學生對專業前沿技術的了解和掌握。修訂后的教學計劃符合《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暨專業規范(試行)》和《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專業能力構成與培養》所規定的專業核心課程及學時的要求。
2)積極推進計算機專業實驗內容和實驗模式的改革和創新,進行理論、實驗、實訓“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探索與改革,以做到“精理論、重實驗、強實訓、會設計”。通過增加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項目,減少驗證性實驗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實際動手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在2009版人才培養方案中,實踐學分占到總學分的33%。
3)建立穩定的校企合作實習和實訓基地。學校要與實訓機構共同研究基地建設規劃,合理制訂實習計劃,真正把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和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作為首要任務來考慮。榆林學院現已與西安軟件服務外包學院、西安行知匯元、西安加中、西安達內、北京用友軟件學院、北京渥瑞達等多家實訓機構簽訂了合作協議。
4)建立雙師型專業教學團隊。學校利用假期派教師參加各種雙師型教師培訓班,或由合作企業派出具有項目開發經驗的工程師結合真實案例,有針對性地對榆林學院教師進行項目開發類課程的培訓及項目實踐指導,提高教師的項目開發能力。目前,已有7位教師取得相關機構頒發的雙師型資格培訓證書。
2 三級遞進式實踐教學體系建設
按照“3+1”人才培養模式的培養目標,我們建立了圖1所示從“課內實驗-課程設計-項目實訓(含畢業設計)”的三級遞進式實踐教學體系。為保證該實踐教學體系正常運行,信息工程學院在2009年新建了Web工程、系統測試與分析、計算機視覺、項目實訓4個創新實驗室,由教授或博士擔任實驗室負責人,同時成立相應的科研團隊,以團隊為單位申請校級科研、教改和橫向課題,在年終獎勵成績突出的科研團隊并給予崗位津貼。此方法極大地激發了榆林學院教師的科研熱情,使得榆林學院申報科研項目數連續2年在省、校兩級科研項目申報中名列第一。同時,我們還建立了“主講教師進實驗室,實驗教師進課堂”制度;將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緊密結合,促進課程建設與改革,也使教師能夠不斷進步和提高。
同時,我們圍繞“能力分解、階梯推進”的課程實驗改革思路和基于階段項目訓練的課程體系建設規劃,結合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的特點,對專業課程的實驗環節進行重組和系統性規劃。我們為項目實訓室購進上海睿亞訓IT實踐能力提升平臺(PCIP),該平臺是針對高校教育行業量身打造的一款涵蓋軟件開發、軟件測試、電子商務、嵌入式、物聯網等多個軟件領域項目開發實踐軟件。該平臺不僅可以通過標準化的企業實戰項目案例及系統化的知識體系,為客戶提供完整的理論和實踐體系,還可以模擬企業實際開發流程,涵蓋軟件工程的全生命周期,提供從需求分析、基本設計、詳細設計到實現、測試的體驗式教育平臺,將軟件行業的職業化場景真正引入課程體系和教學全過程中,依托軟件企業的真實案例和項目資源庫,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接受“職業化”熏陶。圍繞綜合實驗課程案例,對現有課程實驗進行重組,課程設計的規劃重點是能把各課程的知識點貫穿統一,為綜合項目實驗服務。調整后的課程實驗關系如圖2所示。
3 實施效果及評價
自2008年5月榆林學院開始嘗試校企合作“3+1”人才培養模式以來,參與就業實訓的學生共有170人,占到畢業生總人數的50%。經社會和用人單位反饋,這部分學生的綜合素質較高,專業能力較強。在大學生就業市場普遍不景氣的情況下,信息工程學院畢業生的就業率非但沒有下降反而有所提高。畢業生的就業范圍主要是各類IT企業、服務外包、電子商務、電子政務、電信公司、銀行、證券公司等單位,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武漢、深圳等13個一線城市和大連、蘇州、貴陽、東莞、昆山等10個二線城市。實訓生就業分析統計如表1所示。
本項目研究結束之后,我們將總結經驗并完善培養模式,將此培養模式推廣應用到信息工程學院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及榆林學院其他工科專業的人才培養中。
3.1畢業生就業率及就業質量得到提升
在2010年和2011年的畢業生就業反饋座談會上,參加“3+1”就業實訓的學生對教改的感受最深刻,也是教改最大的受益者,他們普遍認同校企合作“3+1”人才培養模式。這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就業面拓寬,學生經過1年的實訓已具備了較好的工程素質和實際工作能力,因此比較受企業歡迎,挑選工作單位的余地大,所得薪金也相對較高;二是崗位適應能力強,學生在企業實訓中已了解到在企業中為人處事的態度與方法,因此工作后很容易融入企業文化,有很好的親和力和團隊合作精神,易開展工作,也容易出成績。用人單位與企業對經過“3+1”就業實訓的學生認可度較高,這些學生因具有實訓經歷和生產研發經驗,與同期到企業工作的其他大學生相比,角色轉換快,動手能力強,工作作風硬,肯吃苦,沒有一般大學生的嬌、驕氣,很容易受到企業重視,能更快地得到重用和提拔。
3.2該人才培養模式的應用推廣
在計算機本科專業“3+1”人才培養模式3年試點的基礎上,榆林學院數學系數學及應用數學本科專業的13名學生在2010年7月也參與到就業實訓中來。該人才培養模式在學校就業指導中心的支持下逐步擴展到能源學院和管理學院部分專業,并已得到學校、教務處、就業指導中心等主管部門的肯定。
4 存在的問題與思考
4.1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
參加校企合作“3+1”實訓的學生為什么能找到好的工作?因為他們經過1年有針對性的崗位技能訓練后,一到公司或企業就能干活。每個學生每天學習近10小時,其中8個小時在機房寫代碼,真正體現了應用型人才培養要遵循“精講多練”的思想。實訓機構能做到的事情,為何在學校就做不到呢?我們一直在反思這個問題。除了人才培養方案制訂過程中存在問題之外,還有教師自身問題,缺乏雙師型教師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因此,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迫在眉捷,學校人事部門應出臺相關政策,除了引進雙師型教師外,還應要求青年教師到公司或企業進行項目開發,即轉型培養。
4.2加快校內項目實訓平臺建設
目前,實訓機構作為學校和企業的橋梁,幫助校企實現合作。沒有去實訓機構參加實訓的學生,即在校學生,如何按照該模式在校內進行培訓呢?建立一個企業化的項目實訓仿真平臺是當務之急。學校建立“虛擬軟件工廠”就是一個很好的實踐,這個平臺既能培養教師的項目管理能力,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與培訓企業、軟件外包企業合作,學生可以按照外包企業的軟件開發標準和業務流程進行軟件開發。信息工程學院在2010年9月,成立了由海歸博士負責的“項目實訓”實驗室,下設7個項目組團隊,分別是手機開發部、JAVA開發部、NET開發部、PHP開發部、網頁制作部、圖像聲音研究部、C++開發部,團隊成員來自全校各專業。
5 結語
面向IT行業需求的計算機專業校企合作“3+1”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教學體系,是我們在落實“實踐育人”教學理念中,經過不斷探索、研究、運用、改進、經驗總結逐步形成的,同時又將這一培養模式運用到實際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過程中。該實踐教學體系達到了一定的理論水平,并具有推廣和應用價值,對新建地方性應用型本科院校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具有參考價值。
(編輯:宋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