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總會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社會心理學的“角色”是指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身份、地位及相應的行為規范。一個人由正常的社會角色向病人角色的轉變,或相反的由病人角色向常態轉變時,都可能發生障礙,以至出現許多心理和行為上的改變,即角色適應不良,病人角色適應不良通常有如下幾種表現:
角色行為缺知 即病人未能進入角色,不承認自己是病人,雖然醫生已作出疾病的診斷,但病人尚未意識到自己已患病或不愿承認自己是病人,由于患病意味著社會功能下降,與求學、就業、婚姻等涉及個人利益的問題有聯系等多種原因,致使病人不愿承擔病人角色。一些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由于疾病導致自知力喪失,即便已經出現明顯的精神異常,也不認為自己有任何問題,根本不愿意進行治療,也屬于角色行為缺知。
角色行為沖突 是指個體在適應病人角色過程中與其病前的各種角色發生心理沖突而引起行為矛盾,病人常常表現為不安、煩惱、茫然、痛苦和悲傷,這是一種視疾病為挫折的心理表現。在中年病人中較多見,如將工作帶到病室,惦念家中的子女等,從而引起角色行為沖突。
角色行為減退 一個人已經適應病人角色后,由于某種原因又重新承擔起本來本應免除的社會角色的責任。如一位母親正在住院,得知女兒生病時,會放棄病人角色,去承擔自己的母親角色,身體尚未康復而毅然出院,去照料患病的女兒,重新的承擔起母親的角色。
角色行為強化 病人出于某種原因而表現為“安于”病人的現狀,對自我能力表示懷疑,失望、自覺病情嚴重,對承擔原有角色和其他角色感到恐懼不安,表現為情緒燥郁、多疑、自信心減退、依賴性增強,這可能與病后體力、能力下降,期望繼續享有病人角色所帶來的利益,或為回避人際關系的矛盾等因素有關。
角色行為異常 病人因長期受病痛折磨,對病人角色感到厭倦、悲觀、絕望,由此而導致行為異常。表現為對醫護人員產生攻擊性行為、病態固執、抑郁、厭世、拒絕治療,直至以自殺手段來解脫病痛。多見于慢性病長期住院病人或治療困難的病人。
作為醫務人員和家屬,應正確評估病人角色適應中存在的問題,準確地把握每個人在生理、心理社會方面的特點,及時給予必要的幫助和指導,積極創造條件,幫助病人適時地完成不同角色間的轉換,一般在疾病的初期應幫助病人從心理上逐步適應病人角色,以便積極配合治療。隨著病情的好轉,又要幫助其擺脫病人角色,加強自我護理,以利于促進健康,盡早回歸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