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項對全球12.562萬人進行的調查顯示,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人最怕老,在45~54歲人群中,有一半以上的人認為自己已經老了,很多人會緊張、焦慮,甚至害怕、恐慌衰老的來臨。其實,中國人的年齡觀需要轉變,應當用樂觀開朗的情緒,積極發現并尋找不同年齡段各自生活的快樂,保證每段年齡都能擁有健康從容的生活品質。
俗話說,“歲月是把刀,刀刀催人老”。當童年的天真、成長的懵懂、青春的激情漸漸遠去,當眼角出現第一道皺紋、身體不再那么筆挺,很多人會緊張、焦慮,甚至害怕、恐慌衰老的來臨。
30歲 容顏變老,坐直身體常微笑。
不少白領表示:“一過30歲似乎老得特別快,看到自己的小肚腩和皺紋,就會萬念俱灰。”年齡漸大、容顏漸衰、事業未成,讓很多人悲觀、消極,甚至自卑、恐慌。事實上,再美的容貌也只能留下短暫的光彩,所謂“三十而立”,30歲更像一道“心理門檻”,勇往直前,可能給生活“改頭換面”,用事業、家庭帶來新的人生滿足感;如果裹足不前,則只會自怨自艾。美國哈佛醫學院心理學助理教授埃倫尼·羅索夫斯基告訴人們一些小方法,可幫助你“永駐青春”:
1.身體坐直。保持身體筆挺,會讓你看上去更自信,更加富有朝氣。
2.面帶微笑。發自肺腑的笑容,不僅會用真誠感染周圍的人,還能抹去年齡標簽。
3.換個發型。一個新潮時尚的發型,會使人看上去頓時換個模樣。
4.戒煙、少喝酒。這些不良習慣會加速身體的衰老,不如用健身、旅游等健康的生活方式替代它。總之,擁有一顆年輕積極的心,生活也會永遠“保鮮”。
40歲 能力下降,用幸福家庭彌補失落。
人到四十,記憶力、學習能力等都開始下降,逐漸力不從心,再也找不到曾經初生牛犢般的熱情和干勁了。眼看著新秀紛紛嶄露頭角,甚至比自己年輕的下屬也成為頂頭上司,很多中年人心中沉重,甚至焦慮、郁悶,擔心自己跟不上時代,不安全感越來越明顯。有調查顯示,多數中年人為自己的年齡恐慌過,其中7%的人為此引發心理疾患。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自我責任感,通常會維持20~25年自信、激情的生活。到了40歲左右,身體能力的滑坡不可避免,加上曾經追求的目標實現,很多人會出現強烈的失落感和恐懼心理。
中年人不妨提醒自己,雖然無法找回逝去的青春,但只要放松心情、調整心態,照樣可以創造生活和事業的又一個春天。
1.不要像趕路一樣,規定人生一定要達到某一目標。多花些時間和心思,和家人享受天倫之樂,你會發現,這種幸福感是無可比擬的。
2.多關注自己的內心需要,挖掘自己的興趣愛好。比如攝影、遠足等,把年輕時來不及實現的心愿兌現,拓展人生的“寬度”。
50歲 身體滑坡,規律生活保健康。
年過半百,到了“知天命”的年齡。無論怎么保養,頭發變白、眼睛變花、腳步變慢,身體的各種老化跡象會不可避免地到來。此時,人會變得格外關注身體細節的變化,一有頭疼腦熱,就會擔心得了重病或不治之癥。久而久之,出現疑病、恐懼等心理。然而,身體的衰老,并不說明心理也老了。美國一項研究發現,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表達能力、交往能力等超過年輕人。不妨發揮這種特點,讓自己“老當益壯”。
1.戰略上藐視。不要因為一點小毛病放棄生活和工作中的樂趣,更不要杞人憂天、自己嚇自己。
2.戰術上重視。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煙限鹽、適當運動、定期體檢,給身體撐好保護傘。
3.身邊的家人、朋友要多肯定他們。比如夸夸他們“精神好”、“風采不減當年”等,發現他們的優點和能力,樹立信心。
60歲 迎來人生第二階段,多和年輕人交朋友。
中國人口計生委的信息顯示,國人平均壽命已達73歲,老年生活時間越來越長。很多退休后的老人,心理上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改變,萌發孤獨、自卑、空虛、抑郁等不良情緒,嚴重的甚至會產生悲觀厭世的想法,對死亡的擔憂和恐懼也日益增加。要想過“樂天安命,怡然自得”的幸福晚年,老人應當用樂觀開朗的情緒,積極發現并尋找老年生活的快樂,保證老年人的健康生活品質。
1.老年朋友自身也需要調整心態。衰老是一個自然過程,軀體或許會逐漸受限,但只要心態年輕,一樣可以享受精彩生活。
2.有選擇性地工作和生活。退休是人生第二階段的開始,可以去做以前想做卻沒做的事。退休后時間更自由了,可以更合理和自由地安排好個人的工作和生活。
3.興趣是老年生活的最佳伙伴。年輕的時候,很多人一味忙于工作,忘記了生活本身。其實人生是一脈相承的,在步入老年之前,就要開始多琢磨點“好玩”的事兒。
4.多接觸社會心更亮堂。高興一天是活,愁眉苦臉一天也是活,為什么不高高興興地活呢?老年朋友最怕與社會脫節,多與社會接觸,心也就更亮堂了。可以發揮自己的興趣和特長,主動參與一些社區事務,如衛生監督員、治安巡邏員等,找到“寶刀未老”的成就感。此外,還可以多和年輕人交朋友,和他們一起聊聊時事、聽聽流行音樂,感染他們的青春氣息和蓬勃朝氣,而不要總是一群老頭老太太在一起談生論死。
5.多去親友鄰居家串串門。子女工作忙,難有時間陪伴。在同一個小區中,剩下的往往是同年齡段的人,大家平時不妨多到鄰居家走動走動,聊聊家常。此外,很多父母跟隨子女來到陌生城市生活,子女也應該幫助父母盡快融入當地環境,讓他們的生活有人陪伴,不至于太無所事事。平時也要多和親戚朋友走動走動,說說彼此的新鮮事,而不要總是沉浸在一種消極情緒中。
6.尊重老人的自理能力和自立意識。做子女要孝順,但也沒必要一切都幫父母安排好,只要父母有能力,他們能做的就讓他們自己做,這樣不僅能避免功能退化,更能減輕老人的心理負擔,幫助老人維持自尊心和自信。比如吃飯,只要他們還能自己吃,哪怕速度很慢,子女也應該多花點時間陪著,幫他們更換便利的餐具幫助其愉快用餐,而不是以喂飯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