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創業板指數在市場的質疑聲中,展現出靚麗的上漲曲線,并一舉創出了年內的新高。前期看雙頭、三頭的投資者或許應該考慮修正觀點了吧。
創業板指數如此持續的上漲,那底氣何在呢?筆者認為最主要的基石在于以下三個方面:
一、調結構的宏觀政策是主旋律
目前李總理的表態非常明確:既不能因經濟指標的一時變化而改變政策取向,影響來之不易的結構調整機遇和成效;也不能對經濟運行可能滑出合理區間、出現大的起伏缺乏警惕和應對準備。而習主席近期也指出要大力營造勇于創新、鼓勵成功、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要優先支持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開辟新的經濟增長的科技領域,重點突破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因此筆者認為當前的宏觀經濟調控意圖非常明顯:立足當前求平穩,著眼長遠促升級,即統籌推動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而科技創新是未來經濟轉型的關鍵,而這些領域大部分可在創業板和中小板的上市公司中體現。
二、經濟數據顯示第三產業發展迅猛
2013年上半年的GDP增速為7.6%,而其中第三產業的增速較快。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3884億元,同比增長33.5%;第二產業投資78052億元,增長15.6%;第三產業投資99382億元,增長23.5%。可以發現第一產業基數低增速快,而第三產業的投資力度保持平穩上升;第二產業受到經濟不景氣影響,增速低于20%。從長期看,農業相關的農業機械、農田水利建設、管道等相關的板塊可能獲得不少訂單,可以關注;而第三產業的投資規模一舉超過第二產業,且增速超過第二產業,顯示第三產業的發展動力十足。在創業板和中小板中,第三產業類的個股占比非常高。
三、機構行為更傾向于投資輕資產類公司
從目前媒體的報道來看,很多公募和私募的基金經理更傾向于成長性高的上市公司。這類公司在筆者看來多數屬于輕資產類,往往表現出可以獲得較高的凈資產收益率水平。其運營是以核心價值或核心技術為驅動,充分利用網絡與知識經濟的服務手段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求。比如我們常見的金融服務、網絡增值服務、游戲、文化傳媒、物流、知識產權、品牌加盟、咨詢服務等。這類企業如微軟、Google、騰訊、阿里巴巴、中國移動、麥肯錫咨詢、可口可樂、部分特色中藥品牌等,還有如文化傳媒、營銷策劃、工程設計等以人為核心資源的公司。
綜上所述,調結構是宏觀政策的主旋律;經濟數據也顯示出第三產業發展迅猛,前景廣闊;并且機構開始傾向于投資這類具有成長性的輕資產類公司,而這些受益于調結構、第三產業發展、以及成長性高的輕資產類公司大部分集中在創業板和中小板,因此筆者預判:創業板指數挑戰前期新高是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