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草抗旱(300355)正在向投資者講述一個離譜的故事,這個故事的主角是公司的董事長兼總經理王召明。
故事的梗概是:王召明組織了公司的一批骨干人員,從2010年9月開始,到呼和浩特市以南的和林格爾縣搞項目開發,在項目所在地塊上經過了長達2年時間的勘察、論證、方案設計、技術指導后,王召明將這個大有前景的項目作為第一大募投項目“兜售”給了投資者,并得到了過億的募投資金。不幸的是,當大筆的募集資金到賬后,王召明猛然間“發現”了一個問題:這個地塊根本就做不了募投項目,原因在于,土地的使用權完全搞不清!
怎么辦?承認招股書有問題?承認欺騙投資者?不不……那可不太好!
王召明的辦法是,在短短2個月時間里迅速的找來另外兩塊土地,用以“替代”招股書中描述的這個“募投項目”,并且力圖讓投資者相信,這個“替代品”與招股書中描述的第一大募投項目并無二致。
沒錯,是2個月。
在問題“暴露”后,他們僅用2個月就做到了之前2年多才完成的項目勘察、論證、方案設計、技術指導等等工作。
《股市動態分析》周刊記者在調查采訪中獲悉,上述種種蹊蹺離譜的情形背后,實際上是更深層次的問題。隨著蒙草抗旱募集資金的到位,從上市之前就開始的種種造假疑點愈加明顯,并隨著時間的推進而逐漸顯現。從經營模式以及各種監管的有效程度看,蒙草抗旱存在類似“綠大地造假案”的共通因素。第一大募投項目的蹊蹺變更,只不過是目前能夠公開觀察到的問題之一,更大的風險或許還隱藏在海平面以下。
3208畝土地疑云
蒙草抗旱在今年6月25日發布公告,表示其計劃投入1.36億元資金的第一大募投項目“節水抗旱植物生產基地”無法正常開工,原因是“遭到部分村民阻撓”。因此,將項目實施地點從“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盛樂經濟園區上土城村”變更為另外兩個地塊,分別為位于和林格爾縣盛樂北五街南側的“紅夭子基地”,以及位于武川縣耗賴山鄉圪頂蓋村的“武川基地”。
這一事件表面上看似乎符合邏輯,并沒有什么不妥之處。但如果熟悉上市流程的投資者稍加思忖,便會意識到其中問題所在:土地問題為何直到上市后才發現?圍繞著土地使用權的疑云,是否能用“村民阻撓”幾字便能消除?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和林格爾縣位于呼和浩特市以南。而蒙草抗旱原計劃的第一大募投項目即位于該縣盛樂鎮的上土城村,在招股書中,蒙草抗旱表示已于2010年9月獲得上土城村3208畝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并且,在上市前因為“高度重視”該項目的實施,蒙草抗旱還成立了以總經理王召明為組長的項目建設領導小組,負責協調解決該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各種問題。
有接近蒙草抗旱的人士向記者透露,從2010年9月開始,該“項目建設領導小組”在工作中還下設項目實施小組,具體負責項目的建設實施,負責開展項目的勘察、論證、方案設計、技術指導、各種材料的收編建檔、聯絡等各項工作。
這也就是說,至2012年9月蒙草抗旱上市,項目小組已經在這3208畝土地上耗去不少精力,在土地上工作的時間也已經長達2年。
問題就出在這3208畝土地上。
至2013年4月,蒙草抗旱上市已有半年,但公司卻“突然”發現:如果自己在這個地塊上施工,就會遭遇與上土城村相鄰的腦木氣村部分村民阻撓。
腦木氣村位于上土城村的西南部,上述阻撓情形出現后,蒙草抗旱遂放棄在該3208畝地塊上實施募投項目。
上市后才發現問題?
記者從園林綠化工程業內人士處獲悉,植物生產基地項目的建設一般都會經過大量前期的考察工作,以及審慎的試種植工作,因為項目建設必須考慮土壤、氣候等等諸多的因素。特別是對于大型的植物生產基地建設來說,更是應該在地塊內的不同位置進行慎重的考察和技術驗證。
如果招股書中對募投項目的情況描述屬實,那么蒙草抗旱的工作組在該地塊上開展相關工作長達2年時間,必然需要進行大量的設計、技術驗證等規劃活動,為何在上市前卻一直發現不了土地的使用權問題?
蒙草抗旱方面的解釋是,公司上市時已是2012年9月份,該地區已經不適合進行項目建設,因此2012年第四季度和2013年第一季度都沒有施工,所以到了2013年4月份開始施工時才發現存在問題。
不過,即使假設蒙草抗旱遲至2013年4月才發現問題,但在問題出現后,公司即迅速的放棄了那么一大片已經簽署《承包經營合同》、并且經過大量項目考察和規劃工作等人力投入的土地,仍然不符合常理。
驚人的變更速度
在上述種種疑團尚未解開之時,蒙草抗旱又以驚人的速度對第一大募投項目進行了替換。
土地爭議問題的出現是在2013年4月份,但到了2013年6月份,蒙草抗旱即公告以“紅夭子基地”和“武川基地”替換“上土城村基地”。這意味著,蒙草抗旱僅用了2個月時間就完成了對“紅夭子基地”和“武川基地”所在地塊的租賃(競拍)、勘察、論證、方案設計、技術指導等工作。
相對于招股書中描述的“上土城村基地”的2年時間前期工作而言,蒙草抗旱的工作效率瞬間提高了12倍。
真的是如此嗎?
記者查閱蒙草抗旱的招股書后發現,紅夭子基地并非新項目,而是早在蒙草抗旱上市之前便存在。紅夭子基地的土地于2010年9月通過租賃取得,土地面積共為960畝。
換言之,蒙草抗旱并非是在原第一大募投項目出現問題后才開始認真的尋找同等的替代項目,而是臨時將兩個之前已經籌備甚至部分實施的項目用來“頂包”,募集資金順利的從計劃的募投項目中抽離出來,名正言順的用來投入到這些之前就存在的項目中。
有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師向記者表示:蒙草抗旱的經營模式事實上很難進行有效監管,所以公司自身的誠信度比監管本身更為重要。蒙草抗旱一方面具有農業類公司的特征,它進行抗旱植物的種植和培育;另外一方面,它又有工程類公司的特征,它進行項目的承包、施工和管理。而不管是農業類公司還是工程類公司,要進行有效監管存在相當難度。從經營模式上看,蒙草抗旱與之前的綠大地有類同之處,蒙草抗旱的種種蹊蹺舉動應引起投資者的警惕,嚴防第二個“綠大地”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