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年間,走在國內任意一個城市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講文明樹新風”公益廣告,畫中一個憨態可掬的小姑娘,雙手托腮,思考著屬于她的中國夢。這是由中國網絡電視臺/全國網絡公益廣告制作中心創作的公益廣告。
10月25日,我國首個公益廣告創作組織——公益廣告藝術委員會在京成立。發布儀式充滿傳統文化氣息,泥人張、楊柳青、剪紙等傳統手工藝傳人以及農民畫家等齊聚一堂,與文化界名人、廣告界專家共話公益廣告創作,并現場表演了楊柳青和剪紙等傳統藝術。
匯聚民間藝術形式
公益廣告藝術委員會是由中國網絡電視臺發起的公益廣告創作組織,旨在匯聚全國公益廣告創作力量,創作和傳播更多優秀公益廣告作品,并為其創作提供理論支持和行業指導。
2013年1月,中宣部、中央文明辦、中央外宣辦等7部委聯合下發《關于深入開展“講文明樹新風”公益廣告宣傳的意見》,按照意見要求,中國網絡電視臺成立全國網絡公益廣告制作中心,牽頭設計制作“講文明樹新風”公益廣告作品,并在全社會刊播。
在制作和刊播公益廣告的過程中,中國網絡電視臺/全國網絡公益廣告制作中心創造性地將年畫、彩塑、剪紙、農民畫等中國優秀民間藝術形式運用到公益廣告中,創作出一大批富有中國特色的優秀作品,并得到了中央領導同志的高度肯定和社會各界的認同。
隨著公益廣告制作和刊播的逐步推進,中國網絡電視臺/全國網絡公益廣告制作中心認識到,想要深入開展“講文明樹新風”公益廣告制作和刊播,進一步提高公益廣告的創作水平,就必須廣泛邀請業界專家、知名藝術家、非遺傳承人和優秀民間藝人等加入,組成智囊團,成為核心創作力量,為公益廣告創作和傳播提供強有力的支持,確保公益廣告作品能夠最大程度體現“中國精神、中國形象、中國文化、中國表達”創作主旨,更好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因此,公益廣告藝術委員會應運而生。
10月25日,在藝委會成立儀式上,中央文明辦專職副主任王世明、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羅楊、文化部外聯局局長助理李立言與中國網絡電視臺總經理、公益藝術委員會主任汪文斌一起,在精美的剪紙作品上一起印下了“中國精神、中國形象、中國文化、中國表達”字樣的印章,標志著以這十六字為原則的全國公益廣告創作平臺正式誕生。
公益廣告的新創作陣地
汪文斌在儀式上表示,公益廣告藝術委員會的成立,讓公益廣告創作有了固定陣地,有了堅實的組織保障。
公益廣告藝術委員會主要職責有:聘請相關藝術家、文化大家、廣告專家、非遺傳承人、優秀民間藝術家成為藝委會專家成員,并授予榮譽聘書;邀請藝委會專家成員定期召開內容策劃會,對公益廣告的創作和傳播建言獻策,或就某個選題進行指導并參與創作,對公益廣告作品評審和研討,并提供理論支持;不定期舉辦公益廣告創作主題講座、公益廣告主題培訓、藝術研討會,提升對公益廣告的鑒賞力和創作力,促進藝委會的發展和活力;促進與政府有關部門、各文化藝術單位及社會各界的密切合作,從而提升中國公益廣告的影響力和品牌價值等。
公益廣告藝術委員會將采用分批聘請方式,邀請百名具有社會影響力和權威性的藝術家、民間藝人、廣告專家學者、導演、文學家、評論家、書法家、作曲家等加入藝委會,共同參與公益廣告創作,同時對公益廣告作品進行評審和研討。10月25日的發布儀式上,首批聘請的50位藝委會委員接受了榮譽聘書,50位委員來自36個地區,涵蓋多個民間藝術種類。
建設全國聯網發布平臺
4月底至今,中國網絡電視臺深入各地考察中國民間藝術形式,采集了天津楊柳青年畫、天津泥人張彩塑、河北邱縣農民漫畫、上海徐匯皮影戲、上海金山農民畫、浙江嘉興秀洲農民畫、陜西戶縣農民畫、河北蔚縣剪紙、河北武強年畫、山西運城剪紙、江蘇蘇州桃花塢年畫、山東濰坊楊家埠木板畫、河南開封朱仙鎮年畫、四川綿竹年畫、山西臨汾葫蘆畫、山西臨汾鄭家剪紙、河南舞陽年畫、江蘇無錫惠山泥人、上海豐子愷漫畫、天津薊縣雕塑、哈爾濱阿城版畫等36個地區的8種藝術門類,創作了平面、手機、展板、圍擋、LED、遵德守禮引導牌六類36種規格共1200多個公益廣告作品。
6月18日,全國網絡公益廣告作品通稿庫建立,提供平面通稿及視頻作品下載服務。通稿庫收錄了平面公益廣告精品近2000幅,視頻公益廣告精品72支,無償提供給全國360多個城市和300家媒體使用。
“講文明樹新風”公益廣告作品如今已遍布全國城市的大街小巷,在天安門廣場每天刊播5個小時,在首都國際機場多塊大屏不間斷輪播,并躋身西單文化廣場戶外大屏,還登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參考消息、環球時報、各省報在內的全國千余家期刊報紙,刊播于全國上百家網站,傳播于全國8億多手機用戶的手機中。“講文明樹新風”公益廣告作品走近百姓身邊,融入百姓生活,成為一道獨特的文明風景線。
下一步,在繼續擴大公益廣告藝委會規模,不斷提高公益廣告創作水平的同時,全國網絡公益廣告制作中心計劃在全國選擇100個城市,建設全國聯網的講文明樹新風公益廣告發布平臺,推動公益廣告創作與傳播精品化、系統化、組織化、常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