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劇編劇們都是群閑得蛋疼的家伙,否則他們不會長期生活在被迫害妄想癥之中。從天災、外星人入侵,到恐怖襲擊……在他們筆下,等待毀滅美利堅的隊伍得排出好幾公里。其中除了頑固的外星人,作惡多端的恐怖分子是編劇們掙稿費的另一個好伙伴。
當年《24小時》爆紅,自然可以看做是911之后的國民心態,但每年9月份美劇大潮回歸時,此類新劇仍會如約而至。被NBC吹捧為“十年最強劇集”的《黑名單》很自然地接過了前輩的衣缽。
《黑名單》和眾多美劇一樣,有個噱頭十足的開場:當FBI頭號通緝犯——雷蒙德·萊丁頓一開場就突然投案自首時,觀眾仿佛看到了NBC當年另一部神劇《越獄》的場景。
接下來的劇情便是,其宣稱掌握了一個恐怖分子的黑名單,這些十惡不赦的超級罪犯隨時可能在美國土地上肆虐。這名頭號通緝犯表示,只會與一名看似與他毫無關聯的新手女探員伊麗莎白·基恩合作,將黑名單上的恐怖分子一一抓獲。《黑名單》的劇情便由此懸念展開。
自《X》檔案之后,像吉蓮·安德森和大衛·杜楚尼那么般配的男女搭檔組合在美劇里就不見了蹤影,《黑名單》中的戛納影帝詹姆斯·斯派德和女探員,這一老一少,一男一女的組合顯然不在令人欣賞的范圍。雖然二人組合很有看點,一個是老油條,一個是嫩手;一個是頭號通緝犯,一個是根紅苗正的FBI。但決定該劇后面收視率的,除了編劇貢獻源源不斷的狗血劇情之外,很大程度上,還得看這對組合能不能收獲足夠的人氣。
從前兩集來看,斯派德的氣場完全蓋過了其他所有角色,以致在他的光芒下,那些FBI就像尾隨于福爾摩斯屁股后的蘇格蘭場的一干腦殘警員。這樣的失衡,顯然不利于維持角色的戲份。
同樣不太拿的出手的是特效和場面,按理說美劇的前兩集是賣弄場面和特效的時段,但《黑名單》的前兩集,煙火爆炸和追逐場面也是點到即止,節制得讓人很不過癮。像《黑名單》這樣吝嗇拮據的開場,并號稱大劇的,并不多見。單從前兩集,不足以看出整部劇的成色,虎頭蛇尾的劇集實在太多,試圖扔兩集糖衣炮彈來討好評論家的手段已經不管用了。
盡管《黑名單》的首播收視率還算令NBC滿意,但頂著“NBC十年最強劇集”的名頭洶洶而來,恐怕難孚眾望。《黑名單》的后勁,自然拜托編劇和演員多多給力,更何況新一季《行尸走肉》已經上馬,留給《黑名單》的時間其實已經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