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電視機的“屏幕”革命最初始于PC。P C與電視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用戶的觀看方式從“被動收看”轉向“主動尋找”,這直接促進了視頻網站的興盛。
在P C引領的第二屏現象基礎上,伴隨3G網絡帶來的移動帶寬的大幅提升,iPhone和iPad以及其他類似設備呈現爆發性增長,“隨時隨地”看電視的新型娛樂方式,終于把傳統的電視行業拉下神壇。人們的娛樂活動從第二屏逐漸擴展到了第三屏、第四屏……
據Google2012年的研究數據,人們每天花費在媒體上的時間為4.4小時,其中90%的時間是基于屏幕的,包括手機、平板電腦、PC和電視4種,只有10%的時間花在了沒有屏幕類的媒體上,包括廣播、報紙和雜志。而且,其中99%的時間屬于跨屏消費。
咨詢公司Econsultancy在對多屏市場調查后表明,有60%的智能手機用戶(第三屏)和65%的平板電腦用戶(第四屏)表示使用多設備是他們看電視的常態。
“多屏”意味著看視頻時間、空間的增加,以及更加復雜的應用場景。
在電視時代,人們看電視的時間可能就是在19點到23點之間。而在多屏時代,人們在醒來的16小時里,80%的時間被各種屏包圍著。
人們會根據所處時間、位置的不同,而選擇不同的屏。
跨屏消費有兩個層面:一是為了完成同一目標從一個設備轉移到另一設備;二是在同一時間內使用多個設備進行內容消費。
例如早晨從家里到辦公室,人們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在辦公室會同時使用PC和手機。晚上回到家會有小場景變化,例如在客廳里看電視屏幕時,會同時使用PC或手機,回到臥室可能會繼續看另一臺電視或是躺在床上看Pad或者手機。隨著終端不斷變化,觀看視頻的終端也在快速變化,并且不斷產生新的應用。
廠商們正在紛紛迎合這一新的使用行為。
例如優酷土豆,當追《《吸血鬼日記》的用戶登錄PC時,可能會收到提示:“在手機上看到12集15分鐘,是否繼續觀看?”如果后續有更新,也會及時提醒——無論用戶之前的觀看行為是發生在哪一塊屏幕上。
在多屏時代下,好的用戶體驗需要有連續性。
優酷土豆還推出了一種應用二維碼,可以把視頻從電腦上打包,就像打包飯菜帶回家一樣,路上看不完的視頻,可以通過二維碼把視頻再發到平板電腦,甚至電視屏幕上看。今后,誰能滿足用戶這種“隨時、隨地,可以在任何終端上,無縫地觀看任何自己喜愛的視頻節目”的需求,誰將取得領先。
在多屏時代下,轉屏技術的誕生變得極為重要,它使得屏與屏之間可以聯動,內容能夠在多屏之間無縫切換。未來可以預見的是,什么屏或許將變得不再重要,內容和體驗才是王道。這也將驗證Google曾經做出的判斷:如果說內容為王,跨屏就是皇后。最終,用戶對內容的“選擇”將指揮一切市場和企業行為的發展。
今年7月,全球第二大研究咨詢集團、央視索福瑞的外方母公司KANTAR在西班牙舉辦了年度全球受眾峰會。今年峰會主題為“聯接”(Connection),聚焦時下越來越醒目的一群人——C一代”。所謂“C一代”,是由使用媒體行為的四”C”特征界定的,Creation、Curation、Connection、Community(創作、內容管理、連接分享、社區化)。“C一代”習慣使用多平臺、多終端收視,習慣社群化生活,熱衷于分享,這四種新增的特征將取代原有的家庭電視機收視調查中使用年齡、性別、城鄉、文化等簡單的劃分方式。
為迎合這種趨勢,BBC已確立了“1+10+4”的新媒體戰略:1代表一個品牌,即BBC;10是10個產品,包括新聞、體育、天氣、兒童節目等;4是4個終端,電腦、電視、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從2013年3月起,每周已有超過63%的英國人在BBC在線平臺上觀看內容。
未來,電視與網絡的界限將更加模糊。央視戲曲和音樂頻道副主任滕海濤說,“在美國,廣告商已經把網絡收視率納入考核范圍,而不僅僅只是考察收視率了。”
終有一日,終端是什么將變得不再重要,終端壟斷化將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智能、個性化訂制的、在多終端間無縫平滑切換的多屏消費模式。
變化已經發生,既得利益者和新進入的挑戰者正劍拔弩張,以期在這場戰爭的初期,搶先卡住戰略要地,為將來布局新一代家庭數字娛樂的未來客廳開個好頭。
現階段最典型的爭奪,就是機頂盒、電視棒這類過渡產品的市場廝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