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引進美國電影的國家,都會一面喜滋滋地播報院線的上座率與票房,一面引發“好萊塢對本國電影生存空間是否構成擠壓”的爭議。這種爭議,在同樣說英語的英國存在,在不說英語的德國、法國、日本也存在,更不用說在我等發展中國家。
“好萊塢之殤”,呈現出所有電影市場開放國家的兩難處境。爭議由此而來。美國電影由于其特有的、偏重戲劇化的美學風格,淺顯的人性與大眾主題,有著可以像可口可樂那樣通行世界的暢銷性。引進美國電影,可以激活本國電影市場,開發出院線票房的潛力。同時,也給暫時達不到“美標”制作精度與純度的各國本土電影,帶來空前的威脅與擠壓。人比人氣死人,文化商品其實更是如此。既然票價接近,又都需要為影片貢獻出自己的一個半到兩個小時,觀眾干嘛不去選擇一個制作上更值得信賴的產品呢?
記得數年前,張藝謀感嘆電影難拍。理由是隨著電影市場放開,以及近二十年來VCD、DVD的流行,觀眾的口味被各個時代的經典影片已經培養得比較挑剔。張的那番感慨貌似精辟,其實反映出許多中國導演,在內地現行拍片和市場管理機制下的簡單化思維與精神準備不足。張藝謀說的那些挑戰,并非中國導演獨自面對的,也同樣是歐洲、日本、韓國、拉美乃至美國的新導演們面臨的。那么,為什么人家今天還能在爭論中拍出讓世界矚目的電影,而中國導演卻越來越難呢?說到底,還是在市場與限制中尋找突圍點的能力不足(想想那些中東、東歐和前蘇聯導演),這種不足恐怕很大程度上是來自于對電影的理解,和對金錢的貪婪。
所以,有時候業內人士老指責美國電影過強,建議用限制引進數量來保護本土電影工業,動機貌似純良,卻無時不露出弱智的狹隘。對手的“船堅炮利”,不是靠你的“閉關鎖國”所能對峙的,除非你自己能同樣船堅炮利。要做到這一點,從對手那里多擷取一些精神、信念、與耐力上的養分,比一部電影剛賣好、就迫不及待往脖子上戴條粗金鏈子跑到媒體上得瑟,要踏實可靠得多。
好萊塢電影真正對中國構成的威脅,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們的“唯票房論”造成的。美國本土的高票房電影絕大多數都是類型片。而類型片,大家都知道,無論是風格還是故事模型,在許多時候都是類同的。票房片跟暢銷書一樣,有些毫無疑問屬于在市場獲得成功的垃圾。而我們引進電影,是僅僅引進票房垃圾,還是引進票房電影里的風格之作、創新之作?哪一種選擇方式更有助于觀眾接觸到品質優良的藝術,這是不言而喻的。
另外,電影市場開放以來,我們到底引進了多少優質的歐洲電影、拉美電影、亞洲電影,乃至美國本土稍有思想深度的主流/非主流電影?這已經到了我們該反思的時候了。別跟我說觀眾選擇洋垃圾。他們選擇是因為:一來沒的可選;二來你一直在推銷破爛兒,導致人們以為電影真就都是破爛兒了。而推銷員和質檢員的選擇,無疑又決定了他們自己明天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