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歲至今,一部《泰》引發太多熱議與深思,思與議的“點”在于,投資不過3000萬元,國內票房入賬竟然超過12億元。不過,這樣一部電影,到了北美,黃金檔時間,有一家影院只坐了15個人,最終票房5.7萬美元,而在泰國,票房還不到4萬美元(《南方周末》2013-9-20)。
外行人也能想到這是 “水土不服”的問題。由“電影”想到“電視”,由“中國電影”想到“地面電視”——當下電視業最糾結的可能就是地面電視頻道,他們才是真正的“太 ”。中國電影走不出去,首先輸在不會講“人類故事”,而地面頻道的問題在哪?它“上不靠天”,沒有中央臺、衛星電視頻道的高端、大氣、上檔次,又“下不接地”,尤其是省級地面頻道,它不如縣市區的電視頻道更貼近社區,更貼近居民,更有地氣底氣。處于中間地帶的省級地面頻道,在收視市場上略遜一籌,固然有平臺先天性的不足、體制性的缺陷,而關鍵的問題,也許和電影走不出去的原因一樣,是“貨不對板”。
電視臺現在并非不重視節目研發、創新,某些地面頻道在收視壓力下,節目一個接著一個孵化。樣片審看時一幫人還看得津津有味,節目帶一拿出審片室,塞到播出部的機器里,就開始冷場了,常常是無人叫好,也無人叫糟,大多數時段的節目基本上是無人問津。節目錄制時,制片人還為某段串詞的修改得意,編導還為某個情節的設計得意,主持人還為某處的即興發揮得意,后期編輯還為某段音樂效果、圖文字幕的處理得意,但是,節目公開播出之時發現,基本上誰也沒在意。
是可供選擇的媒體太多,受眾漸漸遠離了電視?還是可供選擇的頻道太多,受眾應接不暇?深層次的問題可能在于,電視人生產創作時并沒有清晰的對象感,還沒有真正理清電視機前來來往往的主流人群都是哪些人?或者,一些電視人知道是知道的,知道年輕人都喜歡網上看視頻,手機上看新聞,中老年觀眾才是電視的擁躉,且以女性居多。但80后、90后的他們,做著做著就開始失去參考系,由著自己的性子,套著自己的思路。這樣無的放矢,能不把電視做窄、做死嗎?
相傳,白居易當年還是常走“群眾路線”的,每次詩文寫好之后,總要去讀給一個不識字的老婦人聽,如果老婦人聽不懂,白居易就會重寫。我以為,詩歌,倒不必讓老婦人都懂,而電視節目,卻應該盡量讓老人們都懂。因為,現在可能只剩下老人還忠實地堅守在電視機前,因為電視傳播稍縱即逝,必須易懂。可是,有多少電視人在節目生產時,會想到中老年觀眾的訴求?想到中老年觀眾的反饋?想到他們能聽得清、看得懂嗎?樂意看嗎?一些年輕的電視人常常在自己的知識點、興趣點周邊盡情自嗨,結果,自然有點反其道行之的尷尬:把大眾媒體做成了自媒體。
古人說,肯替別人著想,是世間第一等學問。做電視,可能有無窮無盡的學問,而第一等學問確實是肯替觀眾著想、會替觀眾著想。有人把“理財”理解為“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電視”也不妨這樣一拆:你不“電”(觸動)他,他不“視”(收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