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長假來臨之際,人們都盼望市場會出現新一輪的井噴盛況。事實證明,這只是一種美好的愿望——剛剛過去的國慶長假里,眾多影片折戟沉沙,讓不少片方的愿望再次落空。對很多影片投資商來說,不是競爭對手太強,而是自己太弱。
電影競爭的關鍵不在片方之間,而在與電影與其他娛樂方式之間的競爭。只要影片贏得觀眾青睞,影城的收入才會有著落,影片才能賺錢。整個行業都需要加強對市場的深入認識。市場早就教育我們,有兩種題材或發生在兩類主人公身上的故事很難討得觀眾歡心:殘疾人和體制內人身上的故事,以及由此而來的價值觀。前者不符合電影造夢的本性,后者缺乏足夠吸引人的信息量。
國慶長假期間上映的《一路順瘋》,講述一名醫生的尋愛故事。醫生屬觀眾心目中的體制內職業,這個角色身上很難有觀眾期待的新鮮信息量。而醫生的弟弟是一個殘疾人,殘疾人的故事從來沒有在市場上得以成功。另一部《全民目擊》,兩位主要角色是律師,屬于體制內的職業范疇,人們的關注度并不高。這才是造成《全民目擊》市場表現不盡人意的主要原因。
客觀來看,《全民目擊》的軟肋正是因為塑造了律師這一體制內的,又符合主流價值的形象。影片既從律師的角度捍衛了中產階級價值觀,又企圖讓一個流氓暴發戶回歸具備慈善品德的中產階級,而令很多觀眾不爽。諸如之前的《忠烈楊家將》,以及國慶檔上映的《逃出生天》《白狐》《神奇》《金剛王之生死救贖》等這樣無法達到票房預期的影片,均敗在對市場的研究不夠深入。《忠烈楊家將》的主要出品方,曾因為推出過《葉問2》而名聲大噪;《金剛王之生死救贖》則由兩部《畫皮》的幕后團隊打造。這樣的冰火兩重天值得業界深思。
目前,國內的銀幕數已經突破1.7萬塊了,年底又將是影城開業的又一個高峰期,而且今年全年的觀影人次將突破6億人次。市場對影片的期待非常迫切,尤其是符合觀眾觀影需求的影片。誠然,掌握市場規律并非易事。但深入研究市場規律有兩個重要出口,一是研究觀眾喜好,一是研究市場營銷。前者屬產品范疇,凡準確捕捉到人性本身特點的影片,能夠真實反映當下的生活矛盾和社會變遷,很容易引發觀眾的共鳴。我們的社會已進入到價值觀時代,人們普遍在思考生活的方向,真實反映人性在當下的糾結,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說到底,一部電影的市場結果,源自產品本身。這是喬布斯對“蘋果”的思考,也是高爾泰對美學的思考,更是是我們今天對電影的思考。
最近在市場上大放異彩的電影,從《人再囧途之泰》《廚子戲子痞子》《北京遇上西雅圖》《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國合伙人》,到備受爭議的《小時代》,無一不在表現那些追求人性張揚的主人公。他們無一例外地贏得了觀眾的青睞與追捧。當然,表現這樣的人物并非跳出體制外尋找故事和人物如此簡單,它還意味著不同以往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尺度,包括編劇和導演對人性的真正了解和感悟。國內電影業對這些的認識還遠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