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搜狐視頻發動了哪些資源來打造“好聲音”項目?怎樣看待“好聲音”的長尾效應?
鄧曄:就像搜狐2008年報道北京奧運會一樣,《中國好聲音》第二季在搜狐視頻乃至搜狐都獲得了最高級別的重視。除了直播、點播“好聲音”正片外,搜狐視頻策劃并推出了《沖刺好聲音》、《K歌之王》、《好聲音英雄譜》等多檔自制節目。新媒體不受播出時長的限制,可以呈現電視上沒有播出的內容,可以挖掘臺前幕后的情況,做成一些互聯網化的節目,一魚多吃,這當時讓我們非常興奮,現在搜狐視頻“好聲音”80%的內容是我們基于正片做的延展和編播。新媒體受眾是非常廣泛的群體,“好聲音”在搜狐視頻的后續發酵很好,帶來了大量新增用戶,有力的拉動了整個搜狐視頻平臺。
記者:搜狐視頻2012年拆分后面臨的機會和挑戰有哪些?拆分后與大搜狐的關系有什么改變?
鄧曄:搜狐視頻拆分就像運作《中國好聲音》一樣,是整個集團在不同時期要拉出一個專注的TEAM來應對市場的變化。我們也希望內部有一些良性競爭,增強對內對外的競爭力,增強搜狐在互聯網市場的活性。
以前幾大門戶買廣告是買固定位置,視頻買的是CPM的曝光,視頻一出生就在拓展互聯網廣告的客戶來源和預算,它的計量標準、評估體系、定價體系具有類電視的特點,它遇到的挑戰是用電視廣告主的語言、理解、口徑、標準去探索這一塊的業務。
搜狐視頻2012年下半年拆分后,在廣告銷售層面分成兩塊預算,門戶繼續與其他門戶競爭,視頻是搶電視的預算,而不是在原有互聯網預算中再去分一杯羹。從用戶角度講,視頻已成為時間消費的第一大應用,我們只能接受它、擁抱它。在推廣層面,大家還是背靠背,我們會用到搜狐網的各種資源,也會把視頻的資源提供給新聞客戶端,讓它有一個賣點去推動自己的產品,彼此都有幫助。
拆分后這半年時間是一邊“開飛機”,一邊“修飛機”,一方面組建銷售團隊,我們吸納了一些4A、賣傳統電視廣告的人員;另一方面新的團隊要盡快熟悉銷售策略,勾畫營銷產品的組合。我們先是采取市場的主流賣法,還原我們在用戶市場的份額和價值,然后發揮我們對于內容的理解力,通過好的作品與客戶探索一些整合營銷方案。
記者:搜狐視頻接下來重點發力的領域是什么?
鄧曄:在視頻行業中,搜狐視頻是最先定位于視頻媒體的,它基于播放同時又大于播放,會把媒體屬性發揮到淋漓盡致,比如報道的能力、編播的能力,如何能把優質內容進行有效梳理和整合,我們在這方面投入了比較大的精力和資源,未來會投入更多。除了《中國好聲音》,今年《絲男士2》和《我的極品是前任》也給了我們很大信心,以后這種類型要上量,我們鼓勵大家有天馬行空的想法。我們內部有很多創新項目,希望365天的52周能夠均勻的貢獻收視和流量。
2014年這個行業遇到的更大挑戰或機遇是用戶從PC向移動終端的更快遷徙,當下這一遷徙比例已經超過30%,美劇或“好聲音”有40%-50%的流動,下一步大家在移動終端上會更大踏步地圈地。對于搜狐視頻來說,圈地不僅是自己,還會跟集團的新聞客戶端、拼音輸入法等已經在移動客戶端上有一定規模的優質資源結合捆綁,大家聯動起來一起去拓展自己的安裝或使用。
記者:對當下視頻網站的競爭熱點和競爭格局怎么看?
鄧曄:現在大家之間的關系比2010年、2011年時要淡定很多,大家會經常坐在一起探討具體問題,比如說抑制電視劇的高價格。未來還有很多行業秩序需要三五家一起去推動,比如打擊盜版,支付問題、廣告主評判的標準,現在貼片CPM的價格還是被大大抑制,剩下的player越少,越容易達成一致。跑道健康了,規則有序了,剩下的事情就是大家各憑本事。未來格局我希望像國外的幾大studio,做的是一樣的生意,但各自有各自的特點,共同來分享現在一百億,未來幾百億的廣告市場,另一方面是大家一起推動付費業務的增長。
現在視頻網站之間的定位還沒有明顯拉開,市場上永遠存在一些多元化的小玩家,大玩家都會逐漸提供通吃的產品服務,以影視版權為主要的生產要素和競爭品類,周邊其他互動性的產品作為補充,從服務、產品的角度不會有太多的差異,差異體現在品牌和內容方面。
記者:搜狐視頻的差異性體現在哪里?
鄧曄:整個搜狐集團都是定位在媒體的基因與屬性方面,與其他視頻網站相比,搜狐視頻的調性是偏主流,定位中高端,會更強調內容的質感和編排,首先對搜狐有一定的內容繼承,其次提供一些差異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