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立之初,我們沒有太多考慮盈利,只是想找到一個差異化的模式生存下來。”東風裕隆汽車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白清源告訴《英才》記者,當時首先想到的是找到一條活下去的路。
現實的確驗證了東風裕隆這種“差異化策略”的效力。這家成立僅兩年半的公司,在2012年就實現盈利:年銷量為31106輛,同比增長341%(2011年銷量為7058輛);銷售收入為64.85億元(2011年為16.2億元),首款納智捷“大7”SUV也躋身國內SUV市場前十名。
汽車評論員賈新光對《英才》記者表示,近兩年,國內SUV市場同比增長一直保持在兩位數以上,這與國內乘用車整體“微增長”的大環境相差巨大。
SUV市場的高增長,白清源更愿意以“劍走偏鋒”形容公司的成長之路,“包括SUV在內,各類型乘用車市場的細分區間很多,也許當下相對市場份額并不高,但我們更看中的是未來趨勢性的改變。”
細分抉擇
2010年底,總投資34億元的東風裕隆正式成立,其中一期注冊資本15.5億元人民幣,東風汽車公司和裕隆汽車子公司裕隆大陸投資有限公司各持股50%。杭州工廠一期第一階段實現12萬輛產能、配套20萬臺產能發動機。
白清源表示,一個新進汽車品牌,要在頭三、五年賺錢,其實并不簡單,因為建廠、開發等投資都很巨大。而企業要長遠發展,用規模效應分攤初期的高額成本,更難以承受首款車型的失敗。
因此,東風裕隆在首款產品導入方面相當謹慎。納智捷作為MpuHCA/HXBHOdHDbsoA2WfgkhozIu3rfp04tmz1BCSw=新進品牌并不具備市場的“先發優勢”,打“經濟型牌”并不適用,中高檔車型才是其差異化生存的選擇。但如果選擇以轎車為首,進入中高檔市場競爭,則是后進品牌的軟肋,顯然不適合納智捷,而高增長的SUV卻是很好的選擇。
基于這種思路,去年東風裕隆推出了納智捷MASTER CEO,定位于高端商務人群或貴賓用車,其售價在39.8萬-41.8萬元,也超過了市場主流的MPV車型通用GL8。今年7月,該公司還推出了A+級轎車5 Sedan,也鎖定細分市場的中高端車型。
當然隨著市場對品牌認知的成熟,沖量也是東風裕隆追求的目標。以5 Sedan為例,其已進入國內競爭最為激烈的細分市場,但需要其同“大7”SUV一樣肩負著沖量的任務,初期為每月3000臺。
根據公司規劃,未來東風裕隆的車型也必然要下探,以形成規模經濟。至2015年,該公司將推出8款全新車型,其中有2-3款為轎車,3款為跨界車,還有一款是專屬座駕。
押注IT化
相對于傳統營銷模式,納智捷的逆向思路正在經歷考驗。據全國乘用車信息聯席會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東風裕隆累計銷售汽車13246 輛,同比下降21%,即便下半年有2萬臺的市場表現,還是距全年5.5萬輛目標相差巨大。
市場分析人士表示,由于納智捷目前以“大7” SUV為主,而這一領域今年又擠入更多對手,如福特翼虎、標致3008,以及本田CR-V、大眾途觀的新款車型,使其已跌出市場前十名。
白清源也認為中高端車型競爭愈發激烈,如果沒有獨到的東西,很難說服消費者,所以東風裕隆將籌碼押在了智能化上。
發動機要取得絕對性突破很困難,但智能化科技卻可讓一輛車迅速吸引消費者的眼光。東風裕隆的依據是,目前新生代人群已逐漸成為汽車消費的主力。據J.D.Power咨詢公司此前的報告顯示,目前80后已成車市的中流砥柱,其份額,已從2007年的23%上升至43%,超過了原占比最高的70后群體。而這類人群對汽車的智能化配置要求更高。
其實,不僅東風裕隆看到了這個趨勢,更多的汽車或非汽車廠商都看到了這個新的金礦。如蘋果與奔馳等廠商聯合推出iOS車載媒體系統,大眾、通用、福特等多家主流車企,也都頻頻發力于汽車智能化。
東風裕隆的相關平臺已向其電子服務供應商開放,白清源表示:“以HTC為代表的IT服務供應商都是我們的投資方,在智能電子領域共同開發。”
正是基于此,東風裕隆從納智捷“大7 ”SUV開始就以智能系統為賣點,目前已延伸至家轎的5 Sedan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