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上海租界全部被日本兵霸占。大約1945年初,我父親返鄉避亂兼帶養病,于是我從上海南洋模范中學輟學,陪同父親回到大團,轉入東海中學初中部就讀。當時大團鎮原有一所汪偽政權開辦的中學,由于受到愛國群眾的自發抵制,早已名存實亡。而盛幼宣先生創辦的私立東海初級中學,除了辦學認真之外,大家都說這所學校從校長到教師向來都十分注重民族氣節。
1944年學校創建時,浦東尚淪陷于日寇之手。與東海初中相隔不足30米寬的一條河對面,就是日本兵的駐軍司令部。然而東海初中從掛牌創辦的第一天起,創始人盛幼宣先生就明確堅持只開英語課而不開日語課,堅持不掛汪偽旗和日本旗,堅持不向汪偽政府登記備案。光憑這一點,就讓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心存敬佩。
抗戰勝利后不久,同學中風傳國民政府發文規定,凡是未經省府以上登記立案的中學,畢業生的學歷將不予承認,也不能報考高一級學校深造。為此大家都憂心忡忡,尤其是我們畢業班。
隨后又聽說因為事關學生前程,校長盛幼宣先生已經通過多方疏通打點,親自前往江蘇省府所在地鎮江辦理相關手續。
不久消息傳來,說事情已經辦妥,于是大家都松了一口氣。不過又讓人感到驚訝的是,學校已經不叫“東海中學”而改稱“海東中學”了!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校長到鎮江將報備材料遞呈給省府教育廳后,等了幾天卻遭到原件退出。說江蘇省蘇北地區有個東海縣,已經有一所學校叫東海中學了,所以不能同名。
這可怎么辦呢?回來重新打理吧,耽誤時間、浪費精力和經費不說,更擔心的是夜長夢多、枝節橫生。束手無策之際,想不到盛幼宣先生不慌不忙,當場拍板:“不就因為是重名么?那我們不叫‘東海中學’,就叫‘海東中學’吧!”一字之易,問題就這樣解決了。連在場的經辦人員都為這種急智拍案稱絕。
后來,大家很快就習慣了“海東中學”的稱呼。
(本文作者是海東中學首屆畢業班班長)
(責任編輯 李贊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