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與同異
《左傳·昭公二十年》
齊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臺①,子猶馳而造焉②。公曰:“唯據與我和夫!”晏子對曰:“據亦同也,焉得為和?”公曰:“和與同異乎?”對曰:“異。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③,以烹魚肉,燀之以薪④,宰夫和之,齊之以味⑤,濟其不及⑥,以泄其過⑦。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⑧,民無爭心。今據不然。君所謂可,據亦曰可;君所謂否,據亦曰否。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注釋】
① 遄(chuán)臺:齊國地名,在今山東臨淄附近。
② 子猶:齊國大夫梁丘據的字。 造:到,往。
③ 醯(xī):醋。 醢(hǎi):用肉、魚等做成的醬。
④ 燀(chǎn):炊。
⑤ 齊(jì):使味道適中。
⑥ 濟:增加。
⑦ 泄:減少。
⑧ 干:違背。
【大意】
齊景公從打獵的地方回來,晏子在遄臺隨侍,梁丘據駕著車趕來了。齊景公說:“只有梁丘據與我和諧啊!”晏子回答說:“梁丘據只是相同而已,哪里能說是和諧呢?”景公說:“和諧與相同有差別嗎?”晏子回答說:“有差別。和諧就像是做湯,用水、火、醋、醬、鹽、梅來烹調魚和肉,用柴火燒煮。廚工調配味道,使它恰到好處;味道不夠就增加調料,味道太重就減少調料。君子喝了這種湯,用來平和心性。國君和臣下的關系也是這樣。國君認為可行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妥之處,臣下進言指出不妥之處,使國君的決定更加完備;國君認為不可行而其中也包含了可行之處的,臣下進言陳述可行的理由,以排除國君的不妥之處。如此,政事平和而不違背禮,百姓沒有爭斗之心。現在梁丘據不是這樣。國君認為可以的,他也說可以;國君認為不可以的,他也說不可以。如同用水來調和水,誰能吃下去?猶如琴瑟總發出一個音調,誰聽得下去?不應當相同的道理,就像這樣。”
點評
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同鄭桓公談論政局時,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第一次區別了“和”與“同”。到了春秋時期,晏嬰進一步指明“和與同異”,向齊景公講述治國為政之道,含蓄地批評了梁丘據的一味逢迎和齊景公的不辨忠奸。用今天的話來概括,“和”,不是和稀泥之“和”,而是允許不同看法和意見的存在,在充分發表各自意見的基礎上達成“和”。稍晚于晏嬰的孔子,則把“和”“同”關系凝煉為一句箴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